工程師和科學家的思維方式有什麼重要區別?
革命性新技術的新技術都是靠科學家的推動出現的。科學家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哪個地方出現呢?他們不在出現,他們的工作都在初始研發R&D之前!科學家的使命是發現或者發明新的技術,他們遇到的問題是開放的,他們做事情的目標通常也是模糊不量化的。舉例來講,科學家會去尋找一個新的電池材料,讓儲能和放電效率成倍提高,至於什麼材料一般很少有約束條件,最多是說單位體積儲能越多越好。
科學家們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也是發散的, 他們會建立各種理論模型,測試各種材料,做大量計算和試驗,嘗試各種道路去尋找最佳的材料。如果把科學家工作的結果記錄下來,會是這樣一棵樹,他們會在樹 上標註出每個葉子是死路還是活路,然後摘出最高的一片葉子,做出一個粗糙的原型驗證這一結論,高高興興去發表論文。比如,他們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新的材料, 能夠讓電池儲能密度大100倍。他們會對自己說:「了不起的突破啊,趕緊申請專利然後宣布出去!」。有了漂亮的實驗結果和一流的論文,他們的工作一般到此 就結束了。
輪到工程師上場了,他們遇到的問題是封閉的,做事情的目標一般也是清晰量化的。他們的問題是產品經理 丟給他們的,產品經理手頭有經費預算、有市場期望、有市場上可能的技術的可行性報告(就是科學家畫的那棵難看的樹)、也有一些科學家做出來的粗糙原型。比 如,工程師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1年內,有100萬預算,做出一款性能是目前產品10倍,價格是現有產品的10分之1的手機電池,還要能通過主流市場的安 全認證。(工程師說,你讓我死吧!!!)
通常工程師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是收斂的,他們會在上述大樹裡面砍掉各個分支,找到一個夠用的葉子(張宇辰說的妥協)。 接著剛才的例子,工程師開始確定產品技術路線了,可行性分析階段,發覺科學家論文里描述的最優秀材料好是好,但是太容易爆炸了,把這個分支砍掉;再看另一 個分支,材料太貴,砍掉;再看一個分支,不容易加工,砍掉……直到找到一個材料什麼條件都符合。好那麼就用這個材料來做電池,下一步就是確定產品設計、加 工工藝、經費分配、時間表等等開始幹活。
產品發布了,工程師的苦日子就到頭了嗎?剛開始!還有售前工程師要對客戶和合作夥伴做技術培訓、有產品工程師負責產品日常維護(小改款)、有售後工程師負責到處救火,萬一產品發布出去市場反響不好,研發工程師還要考慮技術改進,等等等等……
以上從產品生命周期角度分 析了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思維方式。對於任何創新型企業來講,兩類人才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工程師需要面對市場需求,而需要科學家給出創新的第一推動力。一般只 有大型的企業和大學才養得起科學家,因為養科學家真的是很昂貴的事情,而且你不知道這隻母雞啥時候下蛋——也許他一輩子都放不出一個屁,也許他就是下一個 諾貝爾獎得主。另外科學家需要寬鬆的土壤才能發揮他們的創造力長出一棵思維的參天大樹。
唔,就是這樣。上個xkcd的花絮:科學家就是傻乎乎地尋找事物的規律,並記錄下來——每次動那個撥桿都會被雷劈啊——我們可以用這個玩意兒來發電。
原文地址: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0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