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源歷史故事匯柴米油鹽計劃

開源軟體簡史(二)

Author: Demon --- Law &Script
開源軟體簡史(一)鏈接門
開源軟體簡史(三)鏈接門

GNU/Linux

Richard Stallman 回憶起他80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工作時的日子,「那時我們實驗室的一台施樂牌 Dover 印表機有卡紙的問題,我希望通過改進它的驅動程序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施樂公司拒絕提供源代碼。」這使他非常的火大,類似的事情多了以後,他對軟體知識產權變得異常反感,他覺得是時候做出一些改變了。 Stallman 推崇自由的黑客文化,極度痛恨私有軟體的封閉性,也因此在1983年,他辭去了自己的工作,以「重現軟體界合作互助的團結精神」之名,在 net.unix-wizards 新聞組發表了著名的 GNU 宣言,轟轟烈烈的自由軟體運動就此拉開了帷幕。

當然,像卡紙這種問題只是小事,開源運動真正的導火索依舊和 AT&T 與 Unix 的商業化脫不了干係。自其收取高達上萬美元的授權費以後,除非是大公司和企業,否則對於許多常年工作在 Unix 系統上的編程人員來說,這個價格根本無法承受。 AT&T 的這種商業態度,讓當時許多的 Unix 的愛好者和軟體開發者們感到相當的痛心疾首,他們認為商業化的種種限制並不利於創新的發展,相反還能導致產品出現諸多的問題。於是當 Stallman 發表了 GNU ( GNU is Not Unix )宣言,號召大家一起來創建自己的開源的 Unix 的替代系統和軟體時,人們紛紛響應號召加入到他的工作中。

GNU 宣言

1985 年10月 Stallman 又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來為 GNU 計劃提供技術、法律以及資金支持。初期由於人手不足,FSF獲得的捐款等主要被用來僱傭職業程序員幫助編寫自由軟體,目前由於基金會擁有大多數 GNU 項目的版權,其主要工作已經轉移到處理自由軟體的法律問題上。同時,考慮到放棄軟體版權後一些商業公司和個人可能通過修改開源代碼並將修改後的代碼閉源進行營利而不給社區提供任何回饋的情況,他提出了「著佐權」( Copyleft )的概念,即利用現有的版權體系來維護開源軟體的自由性。為此,他使用法律術語起草了一份通用公共許可證(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 ),與強調個人所有、限制他人任意修改和傳播的著作權( Copyright )不同,在 GPL 協議下雖然作者依然享有版權,但作者許可用戶對代碼進行複製、修改、傳播和銷售獲利,前提是這樣做的人必須保持原有的版權信息並公布修改後的全部源代碼,以保證思想能夠一直自由傳遞。也就是說,如果用戶的軟體使用了以 GPL 協議發布的軟體的任何一部分,那麼該軟體就繼承了 GPL 協議,必須隨應用程序一起發布源代碼以回饋社區,這一條款也因此被稱為「病毒條款」。

1991年,經過了6年的努力, GNU 項目需要的許多工具軟體( Gcc 、 Bash 、 Emacs )已經基本完成,其中不少軟體已經具備了工業級的水準,這時人們開始考慮為這個項目畫上點睛一筆:開發操作系統的內核 GNU Hurd 。但由其採用了先進的微內核設計,導致項目複雜性大大增加,消息傳遞機制也使得除錯變得異常困難,因此內核項目 GNU Hurd 遲遲未能完工(截至2015年依舊處於實驗性的開發階段),可以說「萬事具備,只欠內核」。

同樣是在這一年,在跨越半個地球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大學,一位大二的計算機學生 Linus Torvalds 滿心歡喜地把自己新買的386計算機抱回了宿舍,386計算機自帶的操作系統是 MS-DOS , Linus 並不喜歡,於是他安裝了當時流行的 Minix 。雖然用上了他熟悉的 Unix 環境,但 Minix 作為一個教學用的系統設計還是有些保守,許多功能不能滿足他的需求,而商業版的 Unix 則貴得離譜,考慮到自己以後要和計算機打一輩子的交道,最終他決定自己動手開發一個操作系統。說干就干,他在 Minix 用戶組中發布消息,有人就給他寄來了厚厚幾卷的 POSIX 標準手冊,同時還從學校的網站上找到了 SunOS 伺服器的用戶手冊,這個手冊中有一個可以湊合著用的系統調用的基礎版本,另外,運行在他機器上的 Minix 和 Tanenbaum 的著作《操作系統:設計與實現》也是他重要的參考資料和靈感來源。關於這本書, Linus 如視珍寶,在一次有機會去荷蘭時他還專門跑到教授所在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去找本人簽名,只可惜偶像當時不在。項目開始於美好的暑假伊始的7月份,這期間他穿著破舊的睡袍沒日沒夜地奮戰在電腦前,敲打著鍵盤編寫一個又一個的程序模塊,餓了就弄點咖啡和漢堡、披薩或者玉米煎餅,困了就往旁邊的床上一躺休息,他哪兒也不去,幾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終於在暑假完結時的9月17日,他拿出了一個基本可以工作的 0.01 版本,學校的一名助教在看到他項目的消息之後還主動為他提供了 FTP 伺服器供他上傳他的操作系統給別人下載。當然,最初版本非常粗糙,如其本人所說「一個學生的作品」,但通過這時已經開始普及的互聯網,這一項目立即吸引來了許多程序員的關注。令 Linus 沒想到的是,原本只是做著好玩、計劃發布穩定版本後就撒手不管的作品,卻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通過細細的網線向他本人反饋的各式各樣的錯誤報告( Bug ),提出的修改意見,甚至有人將修復好漏洞或增加了新功能的代碼直接發送給他。「這裡沒有建造大教堂的安靜和虔誠, Linux 社區更像一個充滿不同議程和方法的嘈雜的大集市, Linux 歸檔站點來者不拒,任何人的作品都接收。」 Eric 生動地描述道。

後來,在一次失誤的操作中,他將電腦中原本的 Minix 系統分區破壞掉了,他便乾脆完全放棄 Minix ,將所有的日常工作都轉移到 Linux上 ,這時他開始考慮把 Linux 項目繼續發展下去了。於是在許多人的協同工作下,他又陸續發布了0.02和0.03版本,到 0.11 版本( 1991.12.8 )是基本可以正常運行的內核版本,到0.13 版本 Linus 直接改稱 0.95 ( 1992.3.8 ),他的意思是這個系統已經完成了95%了,讓大家不要覺得離1.0版還很遙遠。隨後系統陸續添加了 TCP/IP 網路支持和虛擬文件系統 VFS 等特性,功能越來越完善,一直到 0.99 ( 1992.12.13 )進入最終的攻堅調試期,版本也從 0.99 1a 一直滾動更新到 0.99 15z ,歷經無數次調試修正,可見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後,1.0版本 ( 1994.3.14 )終於發布,此時的 Linux 已是羽翼漸豐,當人們將 GNU 項目的軟體與 Linux 內核結合起來時,一個偉大的操作系統 GNU/Linux 誕生了。

Linus 回憶起當年這段經歷時認為,當時如果有自由的基於386的 Unix-like 操作系統,或者能提早知道 BSD 沒有法律糾紛,他可能就不會費那個心思創造 Linux 了。實際上,386BSD 0.0 版本在 Linus 開始他的項目前的幾個月就發布了,然而他並不知道這個項目的存在,而其他主流版本如 4.3BSD 則不支持當時市場上最流行的386架構,同時 BSD 的最後判決懸而未決,這樁官司也大大拖慢了 BSD 的開發進程。另一方面, GNU 項目出品了不少精品軟體,例如 Gcc 、 Emacs 等,而這些軟體也需要不少開發人員進行維護工作,由此大大減少了留下來從事 Hurd 內核項目開發的核心人員,其自身的複雜性也是開發周期漫長的重要原因。正是當時的這些機緣巧合,使得沒有法律風險、開發敏捷的 Linux 吸引到一大批用戶的支持,最終後來居上。

「有些人生來就具有統率百萬人的領袖風範;另一些人則是為寫出顛覆世界的軟體而生。唯一一個能同時做到這兩者的人,就是 Torvalds 。」美國《時代》周刊對「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給出了極高的評價。甚至,在《時代》周刊根據讀者投票評選出的二十世紀100位最重要人物中, Linus 居然排到了第15位,而從20世紀的最後幾年就開始霸佔全球首富稱號的蓋茨不過才是第17位。 --- Linus 自傳《樂者為王》

《人月神話》一書曾提出著名的「 Brooks 定律」:給一個延期的項目增加程序員,完成的工作量會直線上升,出錯率會呈幾何級增長,導致項目進一步延期。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隨著人數的增加,管理的成本也會增加,團隊成員因為溝通不足導致項目出錯的可能也會成倍增加。但這一定律在開源模式下並不適用。 Linux 作為開源社區工作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它的成功離不開互聯網的應用,互聯網的快速與便捷使得溝通成本大幅降低,通過互聯網的公共郵件列表和新聞組,所有的問題和意見都得到公開的討論和表達,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而不存在溝通不足的情況。與此同時,「 Linus 法則」(眼球足夠多的話,所有 Bug 將無處可藏)及數目眾多的志願者們則有效地減少了重大錯誤產生的可能。當 Linux 擁有成千上萬不計報酬地開發團隊時,其效率必定遠遠高於一些公司的開發小組或者大學的研究團隊,這樣的行動所產生的力量是個人和公司無法匹敵的。可以說,如果沒有廉價的互聯網,社區模式將無法實現。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參加的那部分工作,不存在任何強制性的分工,任何人也可以隨時離開,這些也是大公司內所沒有的。大公司里的軟體開發人員太過經常地在那些他們既不需要也不喜歡的程序上消磨時日、換取工資,開源社區的成功,則通過提供硬性證據顯示從互聯網上招募自我選擇的志願者要比管理整棟樓的「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人們要便宜和有效得多。 --- Eric Ryamond 《大教堂與集市》

微內核與單內核之爭

在沒有 Linux 討論組之前, Linus 一般都是在 Minix 討論組裡發布有關 Linux 的信息和尋找對這個操作系統感興趣的人,這種行為對 Minix 的作者 Tanenbaum 而言,無異於直接從他的討論組挖走用戶。他越想越不對勁,於是在1992年的新年還未完全過去之時,他在討論組裡發了一篇題為「 Linux 過時了」的帖子抨擊 Linux ,批評其採用的是落後的單內核設計,是「向七十年代的大倒退」,而不是像 Minix 一般採用先進的微內核設計。

雖然 Linus 平時是一個謙遜平和的人,但當別人對他的辛勤勞動的成果指指點點時,儘管對方是他的偶像,他還是忍不住要站出來說幾句。當天晚上他就洋洋洒洒地回復了上千字來反駁對方的觀點,強調了利用單內核實現 Linux 的高效性,並且認為「 Minix 本身沒有實用性」。

簡單的講,單內核( Monolithic kernel )是將內核從整體上作為一個大進程來實現,整個操作系統是一個運行在核心態的單獨的 a.out 二進位文件,所有的內核服務都在一個地址空間運行,相互之間直接調用函數,簡單高效。微內核( Micro kernel )則將功能劃分成一組獨立的進程,進程間通過 IPC 消息傳遞機制進行通信,模塊化程度高,優點是一個服務崩潰不會對另外一個服務造成影響,穩定性高,但也由此增加了代碼交互的冗餘與效率的損耗。在設計哲學上,學院派的微內核符合目前流行的模塊化設計的思想,從美學角度看也更勝一籌,但理論上的優勢實現起來卻有其困難, Hurd 的難產就是一個例證,現實之中多採用折衷的混合內核方式吸取兩種模式的優點, Windows 和 OS X 就是這麼乾的。

商業模式

GNU/Linux 和自由軟體運動的重要轉折點之一,就是基於這些軟體和哲學的商業市場的誕生。很多人忍不住問,如果軟體的源代碼都可以無償獲得,那麼程序員該如何掙錢養家呢?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包含源代碼的情況下,軟體也更像高級飯店裡一道菜肴的複雜烹飪方法,而不是航空公司的機票。在市場經濟中,如果無限制地免費提供航空公司的機票,那麼航空公司將會破產。相反, Alice Waters 出版自己拿手菜的食譜,卻不會減少排隊在她的 Chez Panisse 餐廳外等候用餐的人數。實際上, Stallman 在最初的 GNU 宣言里列出了幾種可行的營利模式,例如:以光碟或磁碟的形式銷售自由軟體包拷貝;自由發布軟體,但可以提供捐款的途徑給使用滿意的客戶;提供手把手的安裝、培訓和指導服務;針對廠商新機器架構的軟體移植;軟體的定製化等。

Michael Tiemann ,1989年11月創立了 Cygnus Solution ,這是第一家專門服務於自由軟體的商業公司,他的想法是通過為自由軟體提供諮詢和服務來賺錢。用戶在擁有源代碼的情況下可以自行維護軟體,但如果他們對代碼一竅不通,或者公司里需要批量的維護工作,這時就可以交給他們的公司來做。自由軟體由於其開放的源代碼,其優勢之一就是你可以在一個自由的市場上選擇各種技術服務與支持,不同的服務提供商之間存在價格與質量的競爭,使用過一個服務商後覺得不滿意可以隨時尋找其他替代。閉源軟體由於只有其開發商擁有源代碼,因此也只有開發商自家能夠提供技術支持,沒有競爭就沒有動力,這也是微軟的售後服務(還記得藍屏的話)如此糟糕的原因。

另一種主流的營利方式是推出 Linux 發行版( Linux Distribution )。由於 Linux 實際是一個操作系統的核心( Kernel )而不是一個完整的操作系統,它缺少正常使用中許多必要的軟體,而 Linux 發行版則是將 Linux kernel 、GNU 軟體包、工具集和文檔、桌面環境等打包在一起的一個完整操作系統。第一個 Linux 發行版是1992年 Peter MacDonald 的 Softlanding Linux System ( SLS ),不過這個 SLS 是集一人而非社區之力的成果,所以它使用起來很多 Bug ,大家想要改進它,這也催生了後來的 Debian 、 Slackware 發行版。中國的第一個 Linux 發行版紅旗 Linux 於1999年8月發行。目前 Linux 發行版可以分為由公司維護的版本如 Red Hat ( Red Hat ), openSUSE ( SUSE )和 Ubuntu ( Canonical Ltd. ),以及由社區維護的版本如 Debian , Arch Linux , Mandriva 。大部分的 Linux 發行版都可以免費下載,但在下載頁面上一般會有一個「如果你喜歡,請捐助我們」的選項,另外,付費的公司維護版本還可以獲得定製化、技術支持等服務。

Linux 發行版由於其友好的用戶界面以及集成了便捷的軟體包管理軟體,大大提高了 Linux 的易用性,使得普通用戶上手 Linux 的成本也大幅降低,為推廣開源的理念和推動 Linux 的普及立下了汗馬功勞。

Tux

1996年 Linux 發展到第5個年頭,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和應用,在出現了投機分子搶先註冊 Linux 商標這樣的事件之後,Linus 也覺得是時候給 Linux 弄一個商標/Logo之類的東西了。

然而,這件事確實讓他傷痛了腦筋,畢竟他每天打交道的是一行行的代碼,對於圖形這些他一竅不通,在一次 TED 的演講中他甚至表示「如果我流落到一座荒島上,逃離的唯一條件是設計出一個漂亮的 GUI (圖形用戶界面),那麼我情願死在那上面」,由此可見一斑。關鍵時刻,他的妻子 Tove 給了他一點小小的建議:「你那麼喜歡企鵝,為什麼不用企鵝來作標識呢?」這時,他想起自己一次去澳大利亞旅遊時,曾經在動物園裡被一隻漂亮的小企鵝咬了一口。雖然被它咬過,但他還是很喜歡企鵝,於是他打定主意就選企鵝作為 Logo 了。

隨後,他在 Linux 開發組的郵件列表討論中描述了他心中的想法:「不要太胖,而且應該是坐著的姿勢,想像一下裝滿豆子的袋子。」徵集的消息放出後,世界各地陸續舉辦了一些 Linux 圖標設計大賽,最終來自德州 A&M 大學計算機系的 Larry Ewing 的作品被選中作為 Linux 的 Logo 和吉祥物,他的作品同樣出自於開源的圖形軟體—— GIMP 。

關於這一圖標的命名 Tux ,有兩種說法。一是 James Hughes 在郵件列表中提議的:「讓我們來給它起個名字, Torvalds』 UniX --> TUX !」另一說是, Tux 是 Tuxedo (晚禮服)的縮寫,因為這隻企鵝看起來就像穿著一件黑色的晚禮服。

自由軟體與開源軟體

Tim O'Reilly & Richard Stallman

1998年2月3日, Todd Anderson , Foresight Institute 的 Christine Peterson , Linux International 的 John 「Maddog」 Hall 和 Larry Augustin ,矽谷 Linux 用戶組的 Sam Ockman , Michael Tiemann 和資深黑客 Eric Raymond 等人聚集到位於山景城的 VA Linux 辦公室開會,商議如何趁網景公司開放其瀏覽器軟體 Navigator 源代碼的大好時機,將自由軟體有助於業務的核心理念推廣出去。與會者都同意自由( Free )軟體這一詞存在問題,除去 Free 帶給普通人的免費( Free )、質量低劣的印象,「自由」一詞本身帶有哲學和道德層次的意味,這意味著選擇開源也就與利潤無緣,而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些都不利於推動這一運動的進一步發展。經過幾番頭腦風暴, Christine Peterson 提出的「開源」( Open-Source )一詞被確定下來,它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即開放源代碼,而不涉及到商業模式的選擇。

Linus Torvalds 的首肯當然至關重要,對於 Linux 的商業化, Linus 是一個實用派,他認為只要對 Linux 的傳播發展有利,在增加收入的同時又能讓自己體會到技術與知識的快樂就夠了。會議過後不久 Linus 便發來信息表示對這一詞的認可,這個新詞便很快流傳開來。隨後是 O』Reilly 出版社同意出版一本 Open Source 文集,這就是1999年初的 Open Sources : Voice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 ,中文版《開源軟體:開源革命之聲》於 1999年底出版( Open Source 一詞也首次被此書的譯者洪峰譯為「開源」)。不到一周的時間內, Linux Journal 雜誌就有人撰文介紹,影響巨大的 Eric Raymond 也寫了一篇文章向社區介紹並呼籲使用這個新詞。隨後, OSI( Open Source Initiative )也建立起來。

作為實用派的反面——理想派的代表,自由軟體之父 Richard Stallman 對開源的態度是容忍的,他也是那本開源文集的作者之一。當然,隨著開源漸漸開始取代自由軟體, Stallman 便不再摻和其中,而是將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給各大媒體寫信上,糾正他們在文章中將開源軟體與自己以及 Linux 等自由軟體的主要功勞混為一談,不厭其煩地闡述自由軟體和開源軟體的理念之間的不同。

雖然對於一般開發人員和用戶而言,開源軟體與自由軟體基本上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區別,它們所指代的軟體集合也基本相同。很多媒體和組織也習慣用 FOSS 或者 FLOSS 這樣的和稀泥術語將兩者並稱。( L 指 Libre ,代替 Free 以避免歧義)比較 FSF 和 OSI 的協議列表,也並無太多不同。但是,用 Stallman 的話來說,開源軟體對其最為重視的自由理念有意無意地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弱化。

看看 OSI 的首頁是怎麼自我介紹的:「開源是充分利用分散式同行評審和流程透明化的一種軟體開發方式。開源有助於更好的質量,更高的可靠性、靈活性,更低的成本,避免掠奪性的廠商壟斷。」其對開源軟體的定義中則包含了「可自由再發行、程序必須包括源代碼、允許衍生作品」等內容。 FSF 對自由軟體的介紹與此截然不同:「自由軟體關注的是自由,人們應該自由地以所有有益於社會的方式使用軟體。」 Stallman 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他對自由權的定義:可以為任何目的運行程序的自由權;研究程序運行原理並對其修改以滿足自身需求的自由權;以免費或收費方式再發布軟體拷貝的自由權;修改和改進程序,並將修訂版再發布給公眾,使其他人可以從中受益的自由權。

對兩者之間理念上的不同,Stallman的文章總結得非常清楚:自由軟體是一場社會運動,自由關乎道德,因為只有自由才能真正尊重用戶的權利。而開源軟體是一種軟體開發方法,只有開源才能開發出優秀的軟體。

開源運動

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引領世界共產主義革命熱潮的歷史表明,任何一場革命或者運動都需要一個理論家,需要一份綱領性的文獻,來帶領革命走向最終的勝利。 Eric Raymond 於1997年5月27日所發表的《大教堂與市集》一文恰好就起到了這一畫龍點睛的作用。文章以 Linux 的核心開發過程以及作者自己主持開發的開源軟體 Fetchmail 為例,清晰、透徹地描述了開源軟體開發模式的理論與實際應用,第一次以形象生動的比喻,將開源軟體和商業私有軟體區分開來。它在開源運動中的地位相當於基督教徒手中的《聖經》,是開源運動的獨立宣言。另外,這一文章最大的成就是直接促成了隨後網景公司採取的行動。

1998年是一個多事之秋。一月份的重大事件便是網景( Netscape )公司宣布開放其瀏覽器軟體的源代碼,這一事件的影響在於,它開了原本閉源的商業軟體轉向開源模式的先河,此後逐漸有其他軟體開始效仿,例如, Sun 將 Star office 開源並建立 Open office 項目。十月, Eric Raymond 披露微軟內部機密備忘錄《萬聖節文件》,這些文件將開源描述成一種「長期可靠」、「對微軟的直接、短期收入和平台構成威脅」的開發過程,它承認「工業品質可以通過開源軟體項目達成甚至超越」,其中還提出了微軟應該如何對抗開源軟體的建議,包括在公司內部引入開源的模式、高薪挖走開源核心人員等。

《萬聖節文件》使微軟的處境相當尷尬,因為這與微軟過去的表態是自相矛盾的,比爾蓋茨在公開場合一直表示「沒把 Linux 放在眼裡」,這相當於反手打了自己一巴掌。隨後, Linux 迎來了自己的殺手鐧級應用——開源 Web 伺服器 Apache 。 Apache 基於當時最流行的 HTTP 伺服器 NCSA HTTPd 1.3 的代碼發展而來,它是第一個吸引人們熱切想要使用 Linux 的應用。如 Linux , Apache 出眾的穩定和高效,比其他競爭對手更可靠、更靈活、更具擴展性,迎合了網管的實際需求。同時,其具有很高的性價比,使用 Linux 加 Apache 建伺服器同比用 Windows Server 和 IIS 能為企業省下不少的錢。很快,運行 Apache 的 Linux 機器在網路伺服器市場所向披靡,捷報頻傳,目前已經有約60%的網站運行在 Apache 的機器上,擊敗了 Unix 和 Windows Server ,成了全球 ISP 平台的首選。

IBM 、英特爾、甲骨文等知名軟體和硬體公司也紛紛採取行動支持開源:甲骨文的企業級資料庫向 Linux 開放介面, IBM 與開源 Apache 伺服器軟體團隊合作開發大型伺服器應用平台 WebSphere ,戴爾開始提供預裝 Linux 系統的個人計算機等……雖然得到了各方豪傑的支持,但 Linux 之父 Linus 認為,他們當時並沒有被一片叫好的表象沖昏頭腦,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大公司與他們合作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是為了打壓微軟當時囂張的氣焰。

時間到了世紀之交的1999年,此時微軟由於將 Windows 95 和 IE 瀏覽器捆綁銷售,正如其前輩 AT&T 一般深陷反壟斷官司當中,為了給自己洗白,他們的辯護詞中甚至出現了「 Unix 和 Linux 都是微軟 Windows 強而有力的競爭對手」這樣的溢美之詞,而這一年開源運動也達到了頂峰。兩家 Linux 系統服務公司 Red Hat 和 VA Linux 在紐約證交所 IPO 上市,前者是全球最大的 Linux 服務提供商,後者則被視為第二個 Sun 。 VA 的股價從發行之初的30美元一路躥升至接近300美元,翻了10倍,打破了華爾街首日漲幅記錄,各大新聞媒體也紛紛以頭條報道此事。街頭上的日常閑聊,電台里的午間新聞,人們口中都在談論著「開源」、「 Linux 」等詞語,也正是從這時起,人們不再把「開源」作為一種遙不可及的科技術語,而是主動去了解這種新興的事物。

可惜,好景不長。2000年的互聯網經濟泡沫破滅,給 Linux 的發展籠罩上了烏雲。泡沫始於2000年3月10日,當日納斯達克股指到達5000多點的峰值,隨後開始走下坡大幅下跌。許多公司被嚴重地高估市值,在股價崩盤時,由於其實際盈利有限,不得不走向破產。大多數網路公司也在把風投資金燒光之後停止交易,許多甚至從來沒有盈利過。據統計,互聯網經濟泡沫在兩年間抹去了互聯網技術公司約5萬億美元的市值。

2001年6月19日, Red Hat 公布了其一季度的財報,次日股價跌至4.87美元每股。6月27日,由於連連虧損, VA Linux 宣布終止其下計算機硬體服務,次日股價亦跌至2.61美元每股,與其巔峰時期形成巨大反差。

另外,當時 Linux 上主流的兩款桌面環境 KDE 和 Gnome 都是程序員風格的設計,界面簡陋,一點也不用戶友好。與之相比,微軟內部有專門開發 UI 的專業美術團隊,當微軟推出實用、界面友好、漂亮的 XP 後,個人用戶紛紛棄 Linux 而去,桌面版 Linux 業界也對此一度灰心失望。


本文是LinuxStory柴米油鹽計劃的投稿文章,由 LinuxStory 整理髮布。原作者署名為:Demon --- Law &Script 。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必究相關責任。
本文鏈接:https://linuxstory.org/simple-history-about-opensource-2

對這篇文章感覺如何?

太棒了
2
不錯
1
愛死了
0
不太好
0
感覺很糟
0
這裡是柴米油鹽計劃投稿的發布賬號。

    You may also like

    2 Comments

    1. […] Demon — Law & Script 開源軟體簡史(二)鏈接門 […]

    2. […] 作者 Demon — Law & Script 開源軟體簡史(一)鏈接門 開源軟體簡史(二)鏈接門 […]

    Leave a reply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

    More in:開源歷史

    開源歷史

    開源軟體簡史(三)

    開源運動簡史之第三部分。微軟與開源的攻守戰,到微軟擁抱開源。微軟和開源社區的恩怨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家用計算機俱樂部的公開信那時,之後雙方陸陸續續發生過幾次擦槍走火的事件。
    開源歷史

    開源軟體簡史(一)

    開源運動簡史之第一部分,早期開源史。Stallman 說:軟體共享的歷史與計算機一樣長久,如同人類自烹飪依始就交換食譜一樣。LinuxStory 為您帶來開源運動簡史。
    開源歷史

    處理器微結構史話 第二章

    本文講述了UNIVAC系列的沒落,Control Data Corporation公司的創立與發展,其驚世之作CDC 1604,CDC 6600的誕生,及其與IBM的競爭,還有在這個過程中CPU性能及架構螺旋上升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