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历史故事汇柴米油盐计划

开源软件简史(二)

Author: Demon --- Law &Script
开源软件简史(一)链接门
开源软件简史(三)链接门

GNU/Linux

Richard Stallman 回忆起他80年代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时的日子,“那时我们实验室的一台施乐牌 Dover 打印机有卡纸的问题,我希望通过改进它的驱动程序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施乐公司拒绝提供源代码。”这使他非常的火大,类似的事情多了以后,他对软件知识产权变得异常反感,他觉得是时候做出一些改变了。 Stallman 推崇自由的黑客文化,极度痛恨私有软件的封闭性,也因此在1983年,他辞去了自己的工作,以“重现软件界合作互助的团结精神”之名,在 net.unix-wizards 新闻组发表了著名的 GNU 宣言,轰轰烈烈的自由软件运动就此拉开了帷幕。

当然,像卡纸这种问题只是小事,开源运动真正的导火索依旧和 AT&T 与 Unix 的商业化脱不了干系。自其收取高达上万美元的授权费以后,除非是大公司和企业,否则对于许多常年工作在 Unix 系统上的编程人员来说,这个价格根本无法承受。 AT&T 的这种商业态度,让当时许多的 Unix 的爱好者和软件开发者们感到相当的痛心疾首,他们认为商业化的种种限制并不利于创新的发展,相反还能导致产品出现诸多的问题。于是当 Stallman 发表了 GNU ( GNU is Not Unix )宣言,号召大家一起来创建自己的开源的 Unix 的替代系统和软件时,人们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到他的工作中。

GNU 宣言

1985 年10月 Stallman 又创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来为 GNU 计划提供技术、法律以及资金支持。初期由于人手不足,FSF获得的捐款等主要被用来雇佣职业程序员帮助编写自由软件,目前由于基金会拥有大多数 GNU 项目的版权,其主要工作已经转移到处理自由软件的法律问题上。同时,考虑到放弃软件版权后一些商业公司和个人可能通过修改开源代码并将修改后的代码闭源进行营利而不给社区提供任何回馈的情况,他提出了“著佐权”( Copyleft )的概念,即利用现有的版权体系来维护开源软件的自由性。为此,他使用法律术语起草了一份通用公共许可证(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PL ),与强调个人所有、限制他人任意修改和传播的著作权( Copyright )不同,在 GPL 协议下虽然作者依然享有版权,但作者许可用户对代码进行复制、修改、传播和销售获利,前提是这样做的人必须保持原有的版权信息并公布修改后的全部源代码,以保证思想能够一直自由传递。也就是说,如果用户的软件使用了以 GPL 协议发布的软件的任何一部分,那么该软件就继承了 GPL 协议,必须随应用程序一起发布源代码以回馈社区,这一条款也因此被称为“病毒条款”。

1991年,经过了6年的努力, GNU 项目需要的许多工具软件( Gcc 、 Bash 、 Emacs )已经基本完成,其中不少软件已经具备了工业级的水准,这时人们开始考虑为这个项目画上点睛一笔:开发操作系统的内核 GNU Hurd 。但由其采用了先进的微内核设计,导致项目复杂性大大增加,消息传递机制也使得除错变得异常困难,因此内核项目 GNU Hurd 迟迟未能完工(截至2015年依旧处于实验性的开发阶段),可以说“万事具备,只欠内核”。

同样是在这一年,在跨越半个地球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大学,一位大二的计算机学生 Linus Torvalds 满心欢喜地把自己新买的386计算机抱回了宿舍,386计算机自带的操作系统是 MS-DOS , Linus 并不喜欢,于是他安装了当时流行的 Minix 。虽然用上了他熟悉的 Unix 环境,但 Minix 作为一个教学用的系统设计还是有些保守,许多功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而商业版的 Unix 则贵得离谱,考虑到自己以后要和计算机打一辈子的交道,最终他决定自己动手开发一个操作系统。说干就干,他在 Minix 用户组中发布消息,有人就给他寄来了厚厚几卷的 POSIX 标准手册,同时还从学校的网站上找到了 SunOS 服务器的用户手册,这个手册中有一个可以凑合着用的系统调用的基础版本,另外,运行在他机器上的 Minix 和 Tanenbaum 的著作《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也是他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灵感来源。关于这本书, Linus 如视珍宝,在一次有机会去荷兰时他还专门跑到教授所在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去找本人签名,只可惜偶像当时不在。项目开始于美好的暑假伊始的7月份,这期间他穿着破旧的睡袍没日没夜地奋战在电脑前,敲打着键盘编写一个又一个的程序模块,饿了就弄点咖啡和汉堡、披萨或者玉米煎饼,困了就往旁边的床上一躺休息,他哪儿也不去,几乎分不清白天和黑夜。终于在暑假完结时的9月17日,他拿出了一个基本可以工作的 0.01 版本,学校的一名助教在看到他项目的消息之后还主动为他提供了 FTP 服务器供他上传他的操作系统给别人下载。当然,最初版本非常粗糙,如其本人所说“一个学生的作品”,但通过这时已经开始普及的互联网,这一项目立即吸引来了许多程序员的关注。令 Linus 没想到的是,原本只是做着好玩、计划发布稳定版本后就撒手不管的作品,却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通过细细的网线向他本人反馈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报告( Bug ),提出的修改意见,甚至有人将修复好漏洞或增加了新功能的代码直接发送给他。“这里没有建造大教堂的安静和虔诚, Linux 社区更像一个充满不同议程和方法的嘈杂的大集市, Linux 归档站点来者不拒,任何人的作品都接收。” Eric 生动地描述道。

后来,在一次失误的操作中,他将电脑中原本的 Minix 系统分区破坏掉了,他便干脆完全放弃 Minix ,将所有的日常工作都转移到 Linux上 ,这时他开始考虑把 Linux 项目继续发展下去了。于是在许多人的协同工作下,他又陆续发布了0.02和0.03版本,到 0.11 版本( 1991.12.8 )是基本可以正常运行的内核版本,到0.13 版本 Linus 直接改称 0.95 ( 1992.3.8 ),他的意思是这个系统已经完成了95%了,让大家不要觉得离1.0版还很遥远。随后系统陆续添加了 TCP/IP 网络支持和虚拟文件系统 VFS 等特性,功能越来越完善,一直到 0.99 ( 1992.12.13 )进入最终的攻坚调试期,版本也从 0.99 1a 一直滚动更新到 0.99 15z ,历经无数次调试修正,可见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后,1.0版本 ( 1994.3.14 )终于发布,此时的 Linux 已是羽翼渐丰,当人们将 GNU 项目的软件与 Linux 内核结合起来时,一个伟大的操作系统 GNU/Linux 诞生了。

Linus 回忆起当年这段经历时认为,当时如果有自由的基于386的 Unix-like 操作系统,或者能提早知道 BSD 没有法律纠纷,他可能就不会费那个心思创造 Linux 了。实际上,386BSD 0.0 版本在 Linus 开始他的项目前的几个月就发布了,然而他并不知道这个项目的存在,而其他主流版本如 4.3BSD 则不支持当时市场上最流行的386架构,同时 BSD 的最后判决悬而未决,这桩官司也大大拖慢了 BSD 的开发进程。另一方面, GNU 项目出品了不少精品软件,例如 Gcc 、 Emacs 等,而这些软件也需要不少开发人员进行维护工作,由此大大减少了留下来从事 Hurd 内核项目开发的核心人员,其自身的复杂性也是开发周期漫长的重要原因。正是当时的这些机缘巧合,使得没有法律风险、开发敏捷的 Linux 吸引到一大批用户的支持,最终后来居上。

“有些人生来就具有统率百万人的领袖风范;另一些人则是为写出颠覆世界的软件而生。唯一一个能同时做到这两者的人,就是 Torvalds 。”美国《时代》周刊对“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给出了极高的评价。甚至,在《时代》周刊根据读者投票评选出的二十世纪100位最重要人物中, Linus 居然排到了第15位,而从20世纪的最后几年就开始霸占全球首富称号的盖茨不过才是第17位。 --- Linus 自传《乐者为王》

《人月神话》一书曾提出著名的“ Brooks 定律”:给一个延期的项目增加程序员,完成的工作量会直线上升,出错率会呈几何级增长,导致项目进一步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随着人数的增加,管理的成本也会增加,团队成员因为沟通不足导致项目出错的可能也会成倍增加。但这一定律在开源模式下并不适用。 Linux 作为开源社区工作模式最典型的代表,它的成功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的快速与便捷使得沟通成本大幅降低,通过互联网的公共邮件列表和新闻组,所有的问题和意见都得到公开的讨论和表达,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而不存在沟通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 Linus 法则”(眼球足够多的话,所有 Bug 将无处可藏)及数目众多的志愿者们则有效地减少了重大错误产生的可能。当 Linux 拥有成千上万不计报酬地开发团队时,其效率必定远远高于一些公司的开发小组或者大学的研究团队,这样的行动所产生的力量是个人和公司无法匹敌的。可以说,如果没有廉价的互联网,社区模式将无法实现。

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那部分工作,不存在任何强制性的分工,任何人也可以随时离开,这些也是大公司内所没有的。大公司里的软件开发人员太过经常地在那些他们既不需要也不喜欢的程序上消磨时日、换取工资,开源社区的成功,则通过提供硬性证据显示从互联网上招募自我选择的志愿者要比管理整栋楼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们要便宜和有效得多。 --- Eric Ryamond 《大教堂与集市》

微内核与单内核之争

在没有 Linux 讨论组之前, Linus 一般都是在 Minix 讨论组里发布有关 Linux 的信息和寻找对这个操作系统感兴趣的人,这种行为对 Minix 的作者 Tanenbaum 而言,无异于直接从他的讨论组挖走用户。他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在1992年的新年还未完全过去之时,他在讨论组里发了一篇题为“ Linux 过时了”的帖子抨击 Linux ,批评其采用的是落后的单内核设计,是“向七十年代的大倒退”,而不是像 Minix 一般采用先进的微内核设计。

虽然 Linus 平时是一个谦逊平和的人,但当别人对他的辛勤劳动的成果指指点点时,尽管对方是他的偶像,他还是忍不住要站出来说几句。当天晚上他就洋洋洒洒地回复了上千字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强调了利用单内核实现 Linux 的高效性,并且认为“ Minix 本身没有实用性”。

简单的讲,单内核( Monolithic kernel )是将内核从整体上作为一个大进程来实现,整个操作系统是一个运行在核心态的单独的 a.out 二进制文件,所有的内核服务都在一个地址空间运行,相互之间直接调用函数,简单高效。微内核( Micro kernel )则将功能划分成一组独立的进程,进程间通过 IPC 消息传递机制进行通信,模块化程度高,优点是一个服务崩溃不会对另外一个服务造成影响,稳定性高,但也由此增加了代码交互的冗余与效率的损耗。在设计哲学上,学院派的微内核符合目前流行的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从美学角度看也更胜一筹,但理论上的优势实现起来却有其困难, Hurd 的难产就是一个例证,现实之中多采用折衷的混合内核方式吸取两种模式的优点, Windows 和 OS X 就是这么干的。

商业模式

GNU/Linux 和自由软件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之一,就是基于这些软件和哲学的商业市场的诞生。很多人忍不住问,如果软件的源代码都可以无偿获得,那么程序员该如何挣钱养家呢?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在包含源代码的情况下,软件也更像高级饭店里一道菜肴的复杂烹饪方法,而不是航空公司的机票。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无限制地免费提供航空公司的机票,那么航空公司将会破产。相反, Alice Waters 出版自己拿手菜的食谱,却不会减少排队在她的 Chez Panisse 餐厅外等候用餐的人数。实际上, Stallman 在最初的 GNU 宣言里列出了几种可行的营利模式,例如:以光盘或磁盘的形式销售自由软件包拷贝;自由发布软件,但可以提供捐款的途径给使用满意的客户;提供手把手的安装、培训和指导服务;针对厂商新机器架构的软件移植;软件的定制化等。

Michael Tiemann ,1989年11月创立了 Cygnus Solution ,这是第一家专门服务于自由软件的商业公司,他的想法是通过为自由软件提供咨询和服务来赚钱。用户在拥有源代码的情况下可以自行维护软件,但如果他们对代码一窍不通,或者公司里需要批量的维护工作,这时就可以交给他们的公司来做。自由软件由于其开放的源代码,其优势之一就是你可以在一个自由的市场上选择各种技术服务与支持,不同的服务提供商之间存在价格与质量的竞争,使用过一个服务商后觉得不满意可以随时寻找其他替代。闭源软件由于只有其开发商拥有源代码,因此也只有开发商自家能够提供技术支持,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这也是微软的售后服务(还记得蓝屏的话)如此糟糕的原因。

另一种主流的营利方式是推出 Linux 发行版( Linux Distribution )。由于 Linux 实际是一个操作系统的核心( Kernel )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它缺少正常使用中许多必要的软件,而 Linux 发行版则是将 Linux kernel 、GNU 软件包、工具集和文档、桌面环境等打包在一起的一个完整操作系统。第一个 Linux 发行版是1992年 Peter MacDonald 的 Softlanding Linux System ( SLS ),不过这个 SLS 是集一人而非社区之力的成果,所以它使用起来很多 Bug ,大家想要改进它,这也催生了后来的 Debian 、 Slackware 发行版。中国的第一个 Linux 发行版红旗 Linux 于1999年8月发行。目前 Linux 发行版可以分为由公司维护的版本如 Red Hat ( Red Hat ), openSUSE ( SUSE )和 Ubuntu ( Canonical Ltd. ),以及由社区维护的版本如 Debian , Arch Linux , Mandriva 。大部分的 Linux 发行版都可以免费下载,但在下载页面上一般会有一个“如果你喜欢,请捐助我们”的选项,另外,付费的公司维护版本还可以获得定制化、技术支持等服务。

Linux 发行版由于其友好的用户界面以及集成了便捷的软件包管理软件,大大提高了 Linux 的易用性,使得普通用户上手 Linux 的成本也大幅降低,为推广开源的理念和推动 Linux 的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

Tux

1996年 Linux 发展到第5个年头,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在出现了投机分子抢先注册 Linux 商标这样的事件之后,Linus 也觉得是时候给 Linux 弄一个商标/Logo之类的东西了。

然而,这件事确实让他伤痛了脑筋,毕竟他每天打交道的是一行行的代码,对于图形这些他一窍不通,在一次 TED 的演讲中他甚至表示“如果我流落到一座荒岛上,逃离的唯一条件是设计出一个漂亮的 GUI (图形用户界面),那么我情愿死在那上面”,由此可见一斑。关键时刻,他的妻子 Tove 给了他一点小小的建议:“你那么喜欢企鹅,为什么不用企鹅来作标识呢?”这时,他想起自己一次去澳大利亚旅游时,曾经在动物园里被一只漂亮的小企鹅咬了一口。虽然被它咬过,但他还是很喜欢企鹅,于是他打定主意就选企鹅作为 Logo 了。

随后,他在 Linux 开发组的邮件列表讨论中描述了他心中的想法:“不要太胖,而且应该是坐着的姿势,想象一下装满豆子的袋子。”征集的消息放出后,世界各地陆续举办了一些 Linux 图标设计大赛,最终来自德州 A&M 大学计算机系的 Larry Ewing 的作品被选中作为 Linux 的 Logo 和吉祥物,他的作品同样出自于开源的图形软件—— GIMP 。

关于这一图标的命名 Tux ,有两种说法。一是 James Hughes 在邮件列表中提议的:“让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 Torvalds’ UniX --> TUX !”另一说是, Tux 是 Tuxedo (晚礼服)的缩写,因为这只企鹅看起来就像穿着一件黑色的晚礼服。

自由软件与开源软件

Tim O'Reilly & Richard Stallman

1998年2月3日, Todd Anderson , Foresight Institute 的 Christine Peterson , Linux International 的 John “Maddog” Hall 和 Larry Augustin ,硅谷 Linux 用户组的 Sam Ockman , Michael Tiemann 和资深黑客 Eric Raymond 等人聚集到位于山景城的 VA Linux 办公室开会,商议如何趁网景公司开放其浏览器软件 Navigator 源代码的大好时机,将自由软件有助于业务的核心理念推广出去。与会者都同意自由( Free )软件这一词存在问题,除去 Free 带给普通人的免费( Free )、质量低劣的印象,“自由”一词本身带有哲学和道德层次的意味,这意味着选择开源也就与利润无缘,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都不利于推动这一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经过几番头脑风暴, Christine Peterson 提出的“开源”( Open-Source )一词被确定下来,它表达的意思很简单,即开放源代码,而不涉及到商业模式的选择。

Linus Torvalds 的首肯当然至关重要,对于 Linux 的商业化, Linus 是一个实用派,他认为只要对 Linux 的传播发展有利,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又能让自己体会到技术与知识的快乐就够了。会议过后不久 Linus 便发来信息表示对这一词的认可,这个新词便很快流传开来。随后是 O’Reilly 出版社同意出版一本 Open Source 文集,这就是1999年初的 Open Sources : Voices from the Open Source Revolution ,中文版《开源软件:开源革命之声》于 1999年底出版( Open Source 一词也首次被此书的译者洪峰译为“开源”)。不到一周的时间内, Linux Journal 杂志就有人撰文介绍,影响巨大的 Eric Raymond 也写了一篇文章向社区介绍并呼吁使用这个新词。随后, OSI( Open Source Initiative )也建立起来。

作为实用派的反面——理想派的代表,自由软件之父 Richard Stallman 对开源的态度是容忍的,他也是那本开源文集的作者之一。当然,随着开源渐渐开始取代自由软件, Stallman 便不再掺和其中,而是将更多的精力花在了给各大媒体写信上,纠正他们在文章中将开源软件与自己以及 Linux 等自由软件的主要功劳混为一谈,不厌其烦地阐述自由软件和开源软件的理念之间的不同。

虽然对于一般开发人员和用户而言,开源软件与自由软件基本上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区别,它们所指代的软件集合也基本相同。很多媒体和组织也习惯用 FOSS 或者 FLOSS 这样的和稀泥术语将两者并称。( L 指 Libre ,代替 Free 以避免歧义)比较 FSF 和 OSI 的协议列表,也并无太多不同。但是,用 Stallman 的话来说,开源软件对其最为重视的自由理念有意无意地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弱化。

看看 OSI 的首页是怎么自我介绍的:“开源是充分利用分布式同行评审和流程透明化的一种软件开发方式。开源有助于更好的质量,更高的可靠性、灵活性,更低的成本,避免掠夺性的厂商垄断。”其对开源软件的定义中则包含了“可自由再发行、程序必须包括源代码、允许衍生作品”等内容。 FSF 对自由软件的介绍与此截然不同:“自由软件关注的是自由,人们应该自由地以所有有益于社会的方式使用软件。” Stallman 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对自由权的定义:可以为任何目的运行程序的自由权;研究程序运行原理并对其修改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自由权;以免费或收费方式再发布软件拷贝的自由权;修改和改进程序,并将修订版再发布给公众,使其他人可以从中受益的自由权。

对两者之间理念上的不同,Stallman的文章总结得非常清楚:自由软件是一场社会运动,自由关乎道德,因为只有自由才能真正尊重用户的权利。而开源软件是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只有开源才能开发出优秀的软件。

开源运动

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引领世界共产主义革命热潮的历史表明,任何一场革命或者运动都需要一个理论家,需要一份纲领性的文献,来带领革命走向最终的胜利。 Eric Raymond 于1997年5月27日所发表的《大教堂与市集》一文恰好就起到了这一画龙点睛的作用。文章以 Linux 的核心开发过程以及作者自己主持开发的开源软件 Fetchmail 为例,清晰、透彻地描述了开源软件开发模式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第一次以形象生动的比喻,将开源软件和商业私有软件区分开来。它在开源运动中的地位相当于基督教徒手中的《圣经》,是开源运动的独立宣言。另外,这一文章最大的成就是直接促成了随后网景公司采取的行动。

1998年是一个多事之秋。一月份的重大事件便是网景( Netscape )公司宣布开放其浏览器软件的源代码,这一事件的影响在于,它开了原本闭源的商业软件转向开源模式的先河,此后逐渐有其他软件开始效仿,例如, Sun 将 Star office 开源并建立 Open office 项目。十月, Eric Raymond 披露微软内部机密备忘录《万圣节文件》,这些文件将开源描述成一种“长期可靠”、“对微软的直接、短期收入和平台构成威胁”的开发过程,它承认“工业品质可以通过开源软件项目达成甚至超越”,其中还提出了微软应该如何对抗开源软件的建议,包括在公司内部引入开源的模式、高薪挖走开源核心人员等。

《万圣节文件》使微软的处境相当尴尬,因为这与微软过去的表态是自相矛盾的,比尔盖茨在公开场合一直表示“没把 Linux 放在眼里”,这相当于反手打了自己一巴掌。随后, Linux 迎来了自己的杀手锏级应用——开源 Web 服务器 Apache 。 Apache 基于当时最流行的 HTTP 服务器 NCSA HTTPd 1.3 的代码发展而来,它是第一个吸引人们热切想要使用 Linux 的应用。如 Linux , Apache 出众的稳定和高效,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可靠、更灵活、更具扩展性,迎合了网管的实际需求。同时,其具有很高的性价比,使用 Linux 加 Apache 建服务器同比用 Windows Server 和 IIS 能为企业省下不少的钱。很快,运行 Apache 的 Linux 机器在网络服务器市场所向披靡,捷报频传,目前已经有约60%的网站运行在 Apache 的机器上,击败了 Unix 和 Windows Server ,成了全球 ISP 平台的首选。

IBM 、英特尔、甲骨文等知名软件和硬件公司也纷纷采取行动支持开源:甲骨文的企业级数据库向 Linux 开放接口, IBM 与开源 Apache 服务器软件团队合作开发大型服务器应用平台 WebSphere ,戴尔开始提供预装 Linux 系统的个人计算机等……虽然得到了各方豪杰的支持,但 Linux 之父 Linus 认为,他们当时并没有被一片叫好的表象冲昏头脑,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大公司与他们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是为了打压微软当时嚣张的气焰。

时间到了世纪之交的1999年,此时微软由于将 Windows 95 和 IE 浏览器捆绑销售,正如其前辈 AT&T 一般深陷反垄断官司当中,为了给自己洗白,他们的辩护词中甚至出现了“ Unix 和 Linux 都是微软 Windows 强而有力的竞争对手”这样的溢美之词,而这一年开源运动也达到了顶峰。两家 Linux 系统服务公司 Red Hat 和 VA Linux 在纽约证交所 IPO 上市,前者是全球最大的 Linux 服务提供商,后者则被视为第二个 Sun 。 VA 的股价从发行之初的30美元一路蹿升至接近300美元,翻了10倍,打破了华尔街首日涨幅记录,各大新闻媒体也纷纷以头条报道此事。街头上的日常闲聊,电台里的午间新闻,人们口中都在谈论着“开源”、“ Linux ”等词语,也正是从这时起,人们不再把“开源”作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科技术语,而是主动去了解这种新兴的事物。

可惜,好景不长。2000年的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给 Linux 的发展笼罩上了乌云。泡沫始于2000年3月10日,当日纳斯达克股指到达5000多点的峰值,随后开始走下坡大幅下跌。许多公司被严重地高估市值,在股价崩盘时,由于其实际盈利有限,不得不走向破产。大多数网络公司也在把风投资金烧光之后停止交易,许多甚至从来没有盈利过。据统计,互联网经济泡沫在两年间抹去了互联网技术公司约5万亿美元的市值。

2001年6月19日, Red Hat 公布了其一季度的财报,次日股价跌至4.87美元每股。6月27日,由于连连亏损, VA Linux 宣布终止其下计算机硬件服务,次日股价亦跌至2.61美元每股,与其巅峰时期形成巨大反差。

另外,当时 Linux 上主流的两款桌面环境 KDE 和 Gnome 都是程序员风格的设计,界面简陋,一点也不用户友好。与之相比,微软内部有专门开发 UI 的专业美术团队,当微软推出实用、界面友好、漂亮的 XP 后,个人用户纷纷弃 Linux 而去,桌面版 Linux 业界也对此一度灰心失望。


本文是LinuxStory柴米油盐计划的投稿文章,由 LinuxStory 整理发布。原作者署名为:Demon --- Law &Script 。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相关责任。
本文链接:https://linuxstory.org/simple-history-about-opensource-2

对这篇文章感觉如何?

太棒了
2
不错
1
爱死了
0
不太好
0
感觉很糟
0
这里是柴米油盐计划投稿的发布账号。

    You may also like

    2 Comments

    1. […] Demon — Law & Script 开源软件简史(二)链接门 […]

    2. […] 作者 Demon — Law & Script 开源软件简史(一)链接门 开源软件简史(二)链接门 […]

    Leave a reply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More in:开源历史

    开源历史

    开源软件简史(三)

    开源运动简史之第三部分。微软与开源的攻守战,到微软拥抱开源。微软和开源社区的恩怨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家用计算机俱乐部的公开信那时,之后双方陆陆续续发生过几次擦枪走火的事件。
    开源历史

    开源软件简史(一)

    开源运动简史之第一部分,早期开源史。Stallman 说:软件共享的历史与计算机一样长久,如同人类自烹饪依始就交换食谱一样。LinuxStory 为您带来开源运动简史。
    开源历史

    处理器微结构史话 第二章

    本文讲述了UNIVAC系列的没落,Control Data Corporation公司的创立与发展,其惊世之作CDC 1604,CDC 6600的诞生,及其与IBM的竞争,还有在这个过程中CPU性能及架构螺旋上升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