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 Tuleap 用於軟體項目管理
Tuleap 是一個獨特的開源項目管理工具,目前發展勢頭很好,現在,每個月它會出一個大版本。它還被列在 2015 年五大開源項目管理工具和 2016 年十一個名列前茅項目管理工具中。
Manuel Vacelet 是開發 Tuleap 項目的 Enalean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和 CTO,他說:「Tuleap 是一個完整用於託管軟體項目的 GPLv2 平台,它提供了一個集中化的平台,在這裡,團隊可以找到他們所需的所有工具,追蹤他們軟體項目的生命周期。他們可以找到項目管理(Scrum、看板、瀑布、混合等等)、源碼控制(git 和 svn)和代碼審查(pull 請求和 gerrit)、持續集成、問題跟蹤、wiki 和文檔等的支持。」
在這次採訪中,我會和 Manuel 討論如何開始使用它,以及如何以開源方式管理 Tuleap。
Nitish Tiwari(以下簡稱 NT): 為什麼 Tuleap 項目很重要?
Manuel Vacelet(以下簡稱 MV): Tuleap 很重要是因為我們堅信一個成功的(軟體)項目必須涉及所有利益相關者:開發人員、項目經理、QA、客戶和用戶。
很久以前,我還是一個 SourceForge 衍生項目的實習生(當時 SourceForge 還是一個自由開源項目),幾年後它變成了 Tuleap。 我的第一個貢獻是將 PhpWiki 集成到該工具中(不要告訴任何人,代碼寫的很糟)。
現在,我很高興作為首席技術官和產品負責人在 Enalean 工作,該公司是 Tuleap 項目的主要貢獻公司。
NT:讓我們聊聊技術方面。
MV: Tuleap 核心系統是基於 LAMP 並且架構於 CentOS 之上。如今的開發棧是 AngularJS (v1)、REST 後端(PHP)、基於 NodeJS 的實時推送伺服器。但如果你想成為一名 Tuleap 全棧開發人員,你還將需要接觸 bash、Perl、Python、Docker、Make 等等。
說到技術方面,需要重點強調的 Tuleap 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它的可擴展性。一個運行在單伺服器上的 Tuleap 單一實例、並且沒有複雜的 IT 架構,可以處理超過 10000 人的訪問。
NT:給我們說下該項目的用戶和社區。有誰參與?他們如何使用這個工具?
MV: 用戶非常多樣化。從使用 Tuleap 跟蹤他們的項目進度並管理他們的源代碼的小型初創公司,到非常大的公司,如法國電信運營商 Orange,它為超過 17000 用戶部署了它,並託管了 5000 個項目。
許多用戶依靠 Tuleap 來促進敏捷項目並跟蹤其進度。開發人員和客戶共享同一個工作區。客戶不需要學習如何使用 GitHub,也不需要開發人員做額外的工作,就可以將其工作轉換到「客戶可訪問」平台。
今年, Eclipse 基金會使用 Tuleap 取代了 Bugzilla。
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使用 Tuleap 創建了印度政府開放電子政務的開放式協作開發平台。
Tuleap 有許多種不同的使用方式和配置。有些人使用它作為 Drupal 客戶門戶網站的後端; 它們通過 REST API 插入到 Tuleap 中以管理 bug 和服務請求。
甚至一些建築師也使用它來管理他們的工作進度和 AutoCAD 文件。
NT:Tuleap 是否做了一些特別的事,使社區更安全,更多樣化?
MV: 我們還沒有創建「行為準則」;本社區非常平和而歡迎新人,但我們有計劃這樣做。Tuleap 的開發人員和貢獻者來自不同的國家(例如加拿大、突尼西亞、法國)。而且 35% 的活躍開發者和貢獻者是女性。
NT:由社區提議的 Tuleap 功能的百分比是多少?
MV: 幾乎 100% 的功能是由社區驅動的。
這是 Enalean 的關鍵挑戰之一:找到一種商業模式,使我們能以正確的方式做開源軟體。對我們來說,「開放核心」模式(其中應用程序的核心是開放的,但有趣和有用的部分是封閉源的)不是正確的方法,因為你最終還是要依賴閉源。因此,我們發明了 OpenRoadmap,這種方式是我們從社區和最終用戶那裡收集需求,並找公司來為此買單。
作者簡介:
Nitish 是一名專業的軟體開發人員並對開源有熱情。作為一本基於 Linux 的雜誌的技術作者,他會嘗試新的開源工具。他喜歡閱讀和探索任何開源相關的事情。在他的空閑時間,他喜歡讀勵志書。他目前正在構建 DevUp - 一個讓開發人員以真正的方式連接所有工具和擁抱 DevOps 的平台。你可以在 Twitter 上關注他 @tiwari_nitish。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7/1/interview-Tuleap-project
作者:Nitish Tiwari 譯者:geekpi 校對:jamsinepeng
本文轉載來自 Linux 中國: https://github.com/Linux-CN/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