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國

Linux的未來:進化無處不在

Linux體系:提交、審核、採納

伴隨著支持者的不斷增加,Linux的開發進程也在不斷加快。

但發展的方向又在何處?如果Linux的普及和開發程度正在接近頂峰,那接下來Linux將去往何方?因為Linux具有超高的定製性和超多的「分身」,也許沒有哪一個單獨的答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或許,更重要的,是快速成長中的Linux如何應對挑戰,變得更加成熟穩定,成為在多個領域主導市場發展的領頭羊。接下來,讓我們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嘗試預測一下Linux的未來:原材料、社區產品與企業貢獻、其特質所面對的各種挑戰、技術實力和成長方向。

Linux作為原材料:彎曲、塑形,你想讓它是什麼樣都可以

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總結Linux獨有的優點,那就是「可塑性(malleable)」。Linux是這樣一種原材料,可以裝訂切割,也可以為任意場合量身定做,小到嵌入式設備,大到大規模並行超級計算機。

但同時,這也是Linux的缺點之一。它千變萬化的特性使得它很少以「Linux」的本來面目出現 —— 相反,人們使用的是各種「基於Linux」的產品,例如Android、或家用路由器這樣的硬體設備。桌面Linux的多個發行版(之間往往不相容)也把最忠實的用戶群分割得七零八落。

Linux基金會執行董事Jim Zemlin承認,「Linux終端用戶的體驗的的確確是支離破碎的,但這也是Linux的一個強大之處。」

「它就像一塊建築地基,使得Google能建立Android和Chromebooks,Amazon建立Kindle,Canonical建立Ubuntu,等等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有這些產品對用戶來說意味著不同的使用體驗,而選擇權完全在消費者自己手裡。」

Mark Baker,Canonical公司的Ubuntu伺服器產品經理,目前負責領導Ubuntu項目。他的話更加具體準確地表明了這一觀點:「開源意味著選擇的自由。」開源自然會促進模塊化,因此,無論你是一個技術宅男還是正在開發數據中心的系統架構師,「通過開源,你可以選擇最適合你的組件」。

但是IDC的操作環境分析師兼系統軟體項目副經理 Al Gillen 卻質疑這種完全放任自流的價值觀。「Linux是開源的,由此,任何人都可以修改代碼,把它變成別的什麼東西。但是,現代工業已經表明,沒有價值的產品會被淘汰,代碼的發展主線應當始終緊靠主流價值觀。」

Android用戶對此有直接的深刻體會,諸多Android操作系統間存在著嚴重的碎片化問題。嚴格來說,儘管這並不都是Linux的責任,但是看看在Android之前就已經出現的無數五花八門的Linux桌面發行版吧,放任產品隨意修改,差異化實現又造成更大的影響 —— Android碎片化只是將這些問題生動放大了而已。

諷刺的是,即使「可塑性」真的是Linux的最大優勢,但過猶不及,Linux作為這樣的原材料將會付出成倍的代價。

Cloudera的工程部經理 Eric Sammer 並沒有孤立地看待這個問題,他認為Linux的用戶群「與Firefox或Apache等產品的用戶群並不一樣」,Linux「面向的並不是終端用戶,而是操作系統類工程師」,因此它需要與「很多其他軟體一同建立一個完整的系統 —— 其中大部分軟體是捆綁發布的,並對用戶透明(例如boot loader)。」就如同Torvalds在Linux最初的內核發布日誌中親自寫道,「只有內核,你什麼也幹不了。」

Android驗證了Gillen和Sammer以上兩人的觀點,作為Linux最受歡迎的「衍生品」,Android所有的附加值都來自於Google以及Google專門為其開發的App生態系統。因此說,Linux的可塑性只是它成為真正產品的第一步,正如下文中這些最成功的Linux擁護者 —— 企業,所熟悉的一樣。

企業的貢獻:利還是弊?

Linux的另一個特點,它是一個合作產物,由眾多貢獻者共同努力締造而成。那麼,這些貢獻者從何而來?

答案:企業。企業是最主要的貢獻者,但是他們忠於利益,支持Linux只是為了自身的未來發展。除去Red Hat(不同於Canonical,RedHat是最為人所熟知的Linux解決方案供應商),排名前幾位的貢獻者主要包括Intel,IBM,德州儀器,甚至還有微軟。

Linux的所謂「靈活性」,即能夠運行在多個平台或設備上的能力,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以上這些貢獻者,而他們的主要動力則來自於不斷萌發的自身需要:例如,微軟為Linux內核添加的代碼,大大改善了Linux在其產品Hyper-V下的運行狀況。

Sammer相信企業背景的發行版之所以能夠普及,是「因為Linux內核這樣的項目其複雜程度和准入門檻太高,一般水平的C程序員很難在有限的業餘時間內,僅憑個人能力,而不依靠企業的支持,跟上內核的更新進度、建立社區公信力,或者做出某些重大貢獻」。在他看來,企業恰恰有能力有資源支持這樣的努力,與之相比,高校和研究機構已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

但是企業發行版的普及就代表Linux已經陷入企業的控制了嗎?難道這就是Linux的未來?淪為資本的玩物?

其實最重要的不是看誰對Linux的貢獻最多,而是這種貢獻所代表的企業精神。不管是純粹為了圈錢,還是為了把掙來的錢都回饋於社區,無論這些企業最初的動機是什麼,作為Linux的貢獻者,它們始終對貢獻本身堅信不疑。

Mark Coggin,Linux紅帽企業版的市場高級總監,他堅信,「最佳的創新點是那些經過開源社區的無數參與者利用、改進後的方案。」

「我們所有的新點子都會先作為開源項目,尋求社區上游項目組的增益評估,然後才加入像紅帽企業版這樣的產品。我們希望那些為Linux內核及配套項目工作的每個人,也能擁有像我們一樣的眼光。」

還有一小部分觀點認為,企業發行版Linux其實是一種「被綁架的Linux」,正如Gillen所提倡的 —— 這是一種讓Linux「稍稍不那麼貼合主流用戶群需求」的方法。他確信,對Linux的商業化支持與商業優化「對Linux的開發模式大有裨益,而不是相反。」

同樣的,對Zenmlin來說,Linux開發「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

「如果移動領域的某位開發者改善了耗電量,另一位在數據中心工作的開發者會因此而受益,他可以使用前者的改進來確保自己的數據服務運行得更有效率,」Zemlin說道,「共享開發正是Linux如此強大的原因。」

同樣,企業開發也並非敵人,「人們為Linux的開發工作付費從來都不是壞事;這些錢款可以讓Linux的改善與創新變得更加迅捷快速。」

真正的問題是,Baker補充道,「一些超大型網路公司對Linux作出改進並上線應用,但是卻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而把這些改進捂在自家門裡。」

GPL協議第三版 —— 從Linux發布協議的一個早期版本改進而來 —— 當初修改該協議的部分原因就是為了應對上述行為。儘管如此,協議只能防止獲取他人代碼後作為Web服務重新開發。除此以外,並沒有什麼固有的方法(或法律手段)能夠禁止公司或個人在代碼開發完成後封閉獨佔這些改進後的代碼,也許,這就是Linux對全世界自由開放所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社會成本吧。

Linux面臨的最大威脅

感謝開源機制,Linux始終能夠作為一個開源項目,企業才無法像以前那麼獨斷專行。那除了企業,現在什麼才是Linux所面臨的最大威脅呢?

沒人會真的認為Linux會被版權欺詐或訴訟所威脅,更不會因此從OS版圖上消失。類似的最大一起訴訟案,SCO Group公司控告IBM案,被廣泛解釋為間接對Linux的攻擊,也最終以悲慘的失敗而告終(譯者注,該案件間接導致了SCO Group的破產)。

Coggin也傾向於該觀點:「依靠巨大的開發者網路和全球範圍內的推廣傳播,Linux取得了巨大成功,這意味著它具有很強的韌性。儘管專利威脅一直都在增加,正如許多科技公司最近所做的那樣,但是看起來專利訴訟並不會對Linux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威脅。」

除此以外,其他類似開源產品的競爭,甚至更加自由化的協議(例如各式各樣的BSD們),目前為止,都沒有真正達到能夠危及淘汰Linux的程度。

Sammer用一個單詞總結出了,在合法範圍內,Linux面臨的最大威脅:自滿! —— 自滿地認為已經成為所有領域的市場領導者。

他說,「如果你正在競爭第一名的位置,你常常願意更開放地做出改變,無論是過程上的、心態上的,還是有關發展路線的,甚至維持現狀本身。想想Firefox被Chrome以如此快的速度搶走了如此多的份額,再想想當年的商業化Unix們被Linux搶佔江山,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大致根據同樣的思路,Zemlin看到了這樣一種威脅,面對日益增長的需求,Linux的天才開發者們才氣有餘,但經驗不足,因此這才有了Linux培訓項目。

Gillen發現的威脅來自於社區的變化,「隨著時間推移,Linux的主流用戶群 —— 社區,正在從企業的客戶(服務的消費者)轉變為服務的提供者。」

這樣一種變化可能會導致Linux用戶被迫作為Linux服務提供者的同時,卻完全無法將自己的智慧和創新回饋社區。這種變化也許會持續十幾年甚至更長,但它「對整個Linux世界都具有深遠的消極影響,包括各個Linux商業發行商在內。」

Linux所要面對的另外一個潛在威脅是公司兼并 —— 這並不會威脅到Linux本身,但它可能會間接導致各種各樣的可能性。Baker擔心移動設備的快速增長,除了受Linux自身的發展影響外,更多的會受到來自企業施加的影響。

他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諸如Ubuntu和Firefox這樣的第二選擇,目的就是為那些上網時不願受Apple和Google擺布的人們提供真正的替代品。」

說到Google,Google是Android的發展道路上最堅定的捍衛者。圍繞Android作為Linux發展而來這一話題,有許多反對意見的爭論,這樣的爭論對於Google的世界觀來說,就像與它的首頁相比較一樣,稍顯多餘,同時它們也不符合Linux(自由開放)的精神。

簡而言之,目前Linux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於它自身 —— 無意中,衡量Linux產品的第一標準已經變成了如何讓它看起來更吸引人。一直以來,Linux所固有的靈活性和可塑性幫助它戰勝自滿和企業兼并,克服重重困難,但如今還能否一如既往,情況並不明朗。

路在何方?

毫無疑問,無論從哪個層面來看,Linux現在都正處在關鍵的岔路口,它將去往何方,又將付出怎樣的代價,都值得探討。

Linux最明顯的未來之路,首先,它不僅僅是一塊基石,或者說不僅僅是一種建立基礎設施的途徑;其次,它應當減少過多的產品形式;最後,真正的革新,不僅僅是拓展Linux本身,還要拓展其作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創新辦法。目前還很少有人如此對待Linux,要想真正做到這一點,除了呼籲更多的人改變對Linux的看法,還必須打破技術壁壘,將眼光放得更長遠。

對此,Coggin說道:「Linux正在逐漸成為一個更加成套或靈活的操作系統,進而超越其作為一個基礎設施平台的作用。我們看到,開發者和架構師們正在使用Linux建立新一代解決方案,創造出新一代的企業架構。」這些工作中的大部分已經開始付諸實施,他說道,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移動領域以及社交網路等多個方面」。

Gillen也同意上述觀點,Linux「即將成為公共雲基礎設施中非常關鍵的一個部分,由此,Linux確保了它在現代工業中能夠長期發揮作用。」

Baker說道,「Linux已經在運行著雲業務,這是毫無疑問的,它需要鞏固自己作為基礎設施平台的位置 —— 這意味著它需要時刻保持最新的技術領先優勢,例如ARM服務晶元、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網路設計,以及所有的軟體設計數據中心。」上述這些工作應當可以作為開源系統硬體設計(例如開源計算機項目)的有效補充。

Linux體系:提交、審核、採納

伴隨著正面需求不斷增長,Linux的開發進程也在不斷加快。

Linux作為普遍存在的基礎設施元素,其中一個潛在的缺點就是它有可能成為商業化的制度產物,正如曾經它所取代的閉源Unix們。但是Zemlin認為,Linux極大的靈活性在這方面發揮了作用:「十幾年前,如果你問到Linus Torvalds或其他社區成員,Linux是否會比其他任何平台都要更多的裝到行動電話里,他們當然會說『不會』。所以,我們要做的只是注視Linux的發展,不要嘗試去預測它,因為所有的預測幾乎都會是錯誤的。」

另一個重要的未來發展方向,就像上面提到的,「獨立於Google之外,在移動領域有更大的發展,」Baker如此預測道。像Mozilla專門針對行動電話的Firefox操作系統項目,就是這樣一種典型的嘗試,儘管在Google的存在下,以及Android如此巨大的市場份額面前,其成功的幾率並不明朗。

最後,最關鍵的問題,誰將擔負起指引Linux未來之路的責任。因為Linux可以由其他人任意複製(fork)並開發,歷史證明,擁有單一核心開發團隊對於Linux來說是最好的,同時要求基於該團隊的所有項目,其核心都能貫穿始終。

這樣核心團隊能夠承擔更多的責任,以推動Linux彌補現有或將來可能出現的不足,避免閉門造車式的技術封鎖,最終使Linux成為它最應該成為的樣子。

如果Linux的未來真的無處不在,現在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到它會是什麼樣子 —— 這是一件好事,難道不是嗎?

via: http://www.networkworld.com/news/2013/101513-the-future-of-linux-evolving-274829.html

譯者:Mr小眼兒 校對:wxy

本文由 LCTT 原創翻譯,Linux中國 榮譽推出


本文轉載來自 Linux 中國: https://github.com/Linux-CN/archive

對這篇文章感覺如何?

太棒了
0
不錯
0
愛死了
0
不太好
0
感覺很糟
0
雨落清風。心向陽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

    More in:Linux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