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國

關於開源項目如何選擇溝通渠道的思考

開源項目要面對的首要挑戰之一是如何在貢獻者之間溝通。這裡有很多的選擇:論壇、聊天頻道、 工單 issue 、郵件列表、 拉取請求 pull request 等等。我們該選擇哪個合適的來使用,我們又該如何做呢?

令人遺憾的是,項目本身往往不願做出約束性的決定,而是選擇「上述所有」。這就導致了一個支離破碎的社區:有些人使用 Slack/Mattermost/IRC,而有些人使用論壇,有些使用郵件列表,有些則存在於工單之中,很少有人能夠讀到所有這些途徑的內容。

在我幫助其建立內外部社區的組織中,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我們會選擇哪個渠道,以及出於什麼目的?另外,何時可以對它們之一說不呢?

這就是我想在此處深度探討的。

結構化和非結構化

我並不是個聰明人。因此,我傾向於將問題分成小的部分,這樣我可以更好地理解它們。類似地,我傾向於將一個情景中各種選擇拆解成更小的部分,來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目的。我在溝通渠道的選擇上也使用這種方法。

我認為有兩大溝通渠道的分類:結構化和非結構化。

結構化渠道在每個單獨的溝通單元中都有非常具體的重點。例子如:GitHub / GitLab /Jira 的 工單 issue 。一個工單是與 bug 或功能有關的一個非常具體的信息。在初始的工單帖子發布之後引發的系列討論中,通常非常集中在該特定話題上,並會有一個結果(比如 bugfix 或者一個功能的最終計劃)。結果通常都反映在狀態(例如 「FIXED」、「WONTFIX」 或 「INVALID」)中。這意味著你可以了解溝通的始末,而無需閱讀中間的內容。

類似的,拉取/合併請求也是結構化的。它們集中在特定類型(通常是代碼)的貢獻上。在最初的拉取/合併請求後,討論會非常集中在一個結果上:讓貢獻符合要求,且合併入代碼庫中。

另一個例子是 StackOverflow/AskBot 這類的問答帖子。這些帖子以一個問題開始,接著被編輯以及回復來提供對這個問題的精確答案。

通過這些結構化機制,通常幾乎不會偏離其本來結構。你不會在工單、拉取請求或問答話題上看到有人問別人他們的孩子/貓/狗/家人在做什麼。偏離話題在社區是不可接受的,這是結構化媒體的力量的一部分:它是集中和(通常)高效的。

反之,非結構化媒體包括聊天頻道和論壇。在這些環境中,通常會有一個主題(例如頻道或分論壇的主題),但是其中的會話與特定結果或結論的關係要小得多,而且通常情況下可能會更普遍。例如,在開發者郵件列表中,你會看到一系列討論,包括一般問題、新功能的想法、架構爭論以及與社區自身運營相關的討論。每一個討論都希望讓參與者保持對話的焦點、主題和工作效率。但你可以想像,情況往往不是這樣的, 這種討論可能會偏離一個富有成效的結果。

記錄的影響

除了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溝通的微妙不同外,所記錄的內容以及它們如何搜索的所帶來的影響也很重要。

典型的,所有的結構化渠道都是記錄的。人們可以參考以前的 bug,來自 StackOverflow 的問題可以被反覆地重新利用。你可以搜索一些東西,即使有很多討論、常見問題、拉取請求或者提問,都會被更新以反映最終結論。

這是一個重點:我們希望能夠快速、輕鬆地挖掘舊問題/提問/拉取請求等,並鏈接到它們、引用它們。這裡的一個關鍵部分是我們把這個內容轉換成可以引用的材料,從而可以用來教育和告知人們以前的知識。隨著社區的發展,我們的結構化溝通成為一種知識庫,可以通過以往的經驗來告知未來。

而非結構化溝通變得越來越糟。一方面,論壇的搜索通常都簡單高效,但是它們當然充滿了非結構化的對話,所以你正在尋找的東西可能被埋在討論之中。例如,許多社區使用論壇作為支持工具。雖然這是一個更強大的平台,但是問題在於,一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是在 16 樓或者 340 樓中有回復。隨著越來越多的信息來源(比如 Twitter)的轟炸,我們越來越不耐煩地閱讀大量的材料,這對於非結構化媒體來說可能是一個問題。

一個有趣的特定案例是實時聊天。歷史上,很多年來,IRC 為實時聊天鋪平了道路,對於大多數 IRC 用戶而言很少有(如果有的話)記錄這些討論的念頭。的確,一些項目(比如 Ubuntu)記錄了 IRC 日誌,但是這通常不是有用的資源。如我的夥伴 Atwood 有一次跟我說的:「如果你不得不在聊天中搜索一些東西時,你已經輸了。」

雖然 IRC 在記錄上有所不足,而 Slack 和 Mattermost 會好點。交流會被歸檔,但是問題仍舊存在:你為什麼會想在海量的聊天信息中找出一個人提出的觀點呢?其他的渠道能更好地引用先前的討論。

不過,這的確創造了一個有趣的機會。聊天相比其他媒體有個一貫的好處是能體現這是個怎樣的人。結構化的渠道,甚至非結構化的渠道,如論壇和郵件列表,很少鼓勵閑聊。但聊天是的,聊天時你會問:「你周末怎麼樣?」、 「你見過這個遊戲嗎?」還有「你下周會看 Testament,Sepultura 和 Prong 嗎?」 (好吧,也許問最後一個問題的只有我。)

因此,雖然實時聊天相比前面的那些方式也許更低效一些,但是它的確增進了人們的關係。

你想喝點什麼

因此,回到我們最初的對於開源社區的提問:我們要選擇哪個?

雖然這個答案對於不同的項目會不同,但我想在兩個層面思考。

首先,你通常應該優先考慮結構化溝通。這是完成有形工作的地方:問題/工單、拉取請求、問答討論等等。如果你資源有限,那麼專註在這些渠道上,你可以用較少的時間和金錢支出,獲得社區的高效產出。

再者,如果你熱衷於建立一個可以專註於工程、宣傳、翻譯、文檔等方面的更廣泛的社區,那麼探究是否引入非結構化渠道就有意義了。 社區不僅僅是為了完成工作,也是為了建立關係和友誼,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幫助人們在社區中發展壯大。非結構化通信是一個有用的工具。

當然,我只是在一個大的話題上淺談輒止。 不過我希望在如何評估和選擇溝通渠道的價值方面,為大家提供了一些辨析。記住,少即是多:不要被擁有所有的渠道的妄想而誘惑,否則你會得到一個支離破碎社區,就像一個空蕩蕩的餐廳一樣。

願原力與你同在,請讓我知道你進行的如何。你可以通過我的網站和郵箱 jono@jonobacon.com 聯繫到我。

(題圖: Opensource.com)

作者簡介:

Jono Bacon 是一名領先的社區管理者、演講者、作者和播客。他是 Jono Bacon Consulting 的創始人,提供社區策略/執行、開發者工作流程和其他服務。他以前曾擔任 GitHub、Canonical、XPRIZE、OpenAdvantage 的社區總監,並為很多組織曾經提供建議和諮詢。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7/5/much-ado-about-communication

作者:Jono Bacon 譯者:geekpi 校對:jasminepeng

本文由 LCTT 原創編譯,Linux中國 榮譽推出


本文轉載來自 Linux 中國: https://github.com/Linux-CN/archive

對這篇文章感覺如何?

太棒了
0
不錯
0
愛死了
0
不太好
0
感覺很糟
0
雨落清風。心向陽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

    More in:Linux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