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國

Go 中對棧中函數進行內聯

上一篇文章中我論述了 葉子內聯 leaf inlining 是怎樣讓 Go 編譯器減少函數調用的開銷的,以及延伸出了跨函數邊界的優化的機會。本文中,我要論述內聯的限制以及葉子內聯與 棧中內聯 mid-stack inlining 的對比。

內聯的限制

把函數內聯到它的調用處消除了調用的開銷,為編譯器進行其他的優化提供了更好的機會,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內聯這麼好,內聯得越多開銷就越少,為什麼不儘可能多地內聯呢?

內聯可能會以增加程序大小換來更快的執行時間。限制內聯的最主要原因是,創建許多函數的內聯副本會增加編譯時間,並導致生成更大的二進位文件的邊際效應。即使把內聯帶來的進一步的優化機會考慮在內,太激進的內聯也可能會增加生成的二進位文件的大小和編譯時間。

內聯收益最大的是小函數,相對於調用它們的開銷來說,這些函數做很少的工作。隨著函數大小的增長,函數內部做的工作與函數調用的開銷相比省下的時間越來越少。函數越大通常越複雜,因此優化其內聯形式相對於原地優化的好處會減少。

內聯預算

在編譯過程中,每個函數的內聯能力是用內聯預算計算的 1 。開銷的計算過程可以巧妙地內化,像一元和二元等簡單操作,在 抽象語法數 Abstract Syntax Tree (AST)中通常是每個節點一個單位,更複雜的操作如 make 可能單位更多。考慮下面的例子:

package main

func small() string {
    s := "hello, " + "world!"
    return s
}

func large() string {
    s := "a"
    s += "b"
    s += "c"
    s += "d"
    s += "e"
    s += "f"
    s += "g"
    s += "h"
    s += "i"
    s += "j"
    s += "k"
    s += "l"
    s += "m"
    s += "n"
    s += "o"
    s += "p"
    s += "q"
    s += "r"
    s += "s"
    s += "t"
    s += "u"
    s += "v"
    s += "w"
    s += "x"
    s += "y"
    s += "z"
    return s
}

func main() {
    small()
    large()
}

使用 -gcflags=-m=2 參數編譯這個函數能讓我們看到編譯器分配給每個函數的開銷:

% go build -gcflags=-m=2 inl.go
# command-line-arguments
./inl.go:3:6: can inline small with cost 7 as: func() string { s := "hello, world!"; return s }
./inl.go:8:6: cannot inline large: function too complex: cost 82 exceeds budget 80
./inl.go:38:6: can inline main with cost 68 as: func() { small(); large() }
./inl.go:39:7: inlining call to small func() string { s := "hello, world!"; return s }

編譯器根據函數 func small() 的開銷(7)決定可以對它內聯,而 func large() 的開銷太大,編譯器決定不進行內聯。func main() 被標記為適合內聯的,分配了 68 的開銷;其中 small 佔用 7,調用 small 函數佔用 57,剩餘的(4)是它自己的開銷。

可以用 -gcflag=-l 參數控制內聯預算的等級。下面是可使用的值:

  • -gcflags=-l=0 默認的內聯等級。
  • -gcflags=-l(或 -gcflags=-l=1)取消內聯。
  • -gcflags=-l=2-gcflags=-l=3 現在已經不使用了。和 -gcflags=-l=0 相比沒有區別。
  • -gcflags=-l=4 減少非葉子函數和通過介面調用的函數的開銷。 2

不確定語句的優化

一些函數雖然內聯的開銷很小,但由於太複雜它們仍不適合進行內聯。這就是函數的不確定性,因為一些操作的語義在內聯後很難去推導,如 recoverbreak。其他的操作,如 selectgo 涉及運行時的協調,因此內聯後引入的額外的開銷不能抵消內聯帶來的收益。

不確定的語句也包括 forrange,這些語句不一定開銷很大,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對它們進行優化。

棧中函數優化

在過去,Go 編譯器只對葉子函數進行內聯 —— 只有那些不調用其他函數的函數才有資格。在上一段不確定的語句的探討內容中,一次函數調用就會讓這個函數失去內聯的資格。

進入棧中進行內聯,就像它的名字一樣,能內聯在函數調用棧中間的函數,不需要先讓它下面的所有的函數都被標記為有資格內聯的。棧中內聯是 David Lazar 在 Go 1.9 中引入的,並在隨後的版本中做了改進。這篇文稿深入探究了保留棧追蹤行為和被深度內聯後的代碼路徑里的 runtime.Callers 的難點。

在前面的例子中我們看到了棧中函數內聯。內聯後,func main() 包含了 func small() 的函數體和對 func large() 的一次調用,因此它被判定為非葉子函數。在過去,這會阻止它被繼續內聯,雖然它的聯合開銷小於內聯預算。

棧中內聯的最主要的應用案例就是減少貫穿函數調用棧的開銷。考慮下面的例子:

package main

import (
    "fmt"
    "strconv"
)

type Rectangle struct {}

//go:noinline
func (r *Rectangle) Height() int {
    h, _ := strconv.ParseInt("7", 10, 0)
    return int(h)
}

func (r *Rectangle) Width() int {
    return 6
}

func (r *Rectangle) Area() int { return r.Height() * r.Width() }

func main() {
    var r Rectangle
    fmt.Println(r.Area())
}

在這個例子中, r.Area() 是個簡單的函數,調用了兩個函數。r.Width() 可以被內聯,r.Height() 這裡用 //go:noinline 指令標註了,不能被內聯。 3

% go build -gcflags='-m=2' square.go                                                                                                          
# command-line-arguments
./square.go:12:6: cannot inline (*Rectangle).Height: marked go:noinline                                                                               
./square.go:17:6: can inline (*Rectangle).Width with cost 2 as: method(*Rectangle) func() int { return 6 }
./square.go:21:6: can inline (*Rectangle).Area with cost 67 as: method(*Rectangle) func() int { return r.Height() * r.Width() }                       
./square.go:21:61: inlining call to (*Rectangle).Width method(*Rectangle) func() int { return 6 }                                                     
./square.go:23:6: cannot inline main: function too complex: cost 150 exceeds budget 80                        
./square.go:25:20: inlining call to (*Rectangle).Area method(*Rectangle) func() int { return r.Height() * r.Width() }
./square.go:25:20: inlining call to (*Rectangle).Width method(*Rectangle) func() int { return 6 }

由於 r.Area() 中的乘法與調用它的開銷相比並不大,因此內聯它的表達式是純收益,即使它的調用的下游 r.Height() 仍是沒有內聯資格的。

快速路徑內聯

關於棧中內聯的效果最令人吃驚的例子是 2019 年 Carlo Alberto Ferraris 通過允許把 sync.Mutex.Lock() 的快速路徑(非競爭的情況)內聯到它的調用方來提升它的性能。在這個修改之前,sync.Mutex.Lock() 是個很大的函數,包含很多難以理解的條件,使得它沒有資格被內聯。即使鎖可用時,調用者也要付出調用 sync.Mutex.Lock() 的代價。

Carlo 把 sync.Mutex.Lock() 分成了兩個函數(他自己稱為 外聯 outlining )。外部的 sync.Mutex.Lock() 方法現在調用 sync/atomic.CompareAndSwapInt32() 且如果 CAS( 比較並交換 Compare and Swap )成功了之後立即返回給調用者。如果 CAS 失敗,函數會走到 sync.Mutex.lockSlow() 慢速路徑,需要對鎖進行註冊,暫停 goroutine。 4

% go build -gcflags='-m=2 -l=0' sync 2>&1 | grep '(*Mutex).Lock'
../go/src/sync/mutex.go:72:6: can inline (*Mutex).Lock with cost 69 as: method(*Mutex) func() { if "sync/atomic".CompareAndSwapInt32(&m.state, 0, mutexLocked) { if race.Enabled {  }; return  }; m.lockSlow() }

通過把函數分割成一個簡單的不能再被分割的外部函數,和(如果沒走到外部函數就走到的)一個處理慢速路徑的複雜的內部函數,Carlo 組合了棧中函數內聯和編譯器對基礎操作的支持,減少了非競爭鎖 14% 的開銷。之後他在 sync.RWMutex.Unlock() 重複這個技巧,節省了另外 9% 的開銷。

相關文章:

  1. [Go 中的內聯優化](https://dave.cheney.net/2020/04/25/inlining-optimisations-in-go "Inlining optimisations in Go")

  2. [goroutine 的棧為什麼會無限增長?](https://dave.cheney.net/2013/06/02/why-is-a-goroutines-stack-infinite "Why is a Goroutine』s stack infinite ?")

  3. [棧追蹤和 errors 包](https://dave.cheney.net/2016/06/12/stack-traces-and-the-errors-package "Stack traces and the errors package")

  4. [零值是什麼,為什麼它很有用?](https://dave.cheney.net/2013/01/19/what-is-the-zero-value-and-why-is-it-useful "What is the zero value, and why is it useful?")

  5. 不同發布版本中,在考慮該函數是否適合內聯時,Go 編譯器對同一函數的預算是不同的。

  6. 時刻記著編譯器的作者警告過「更高的內聯等級(比 -l 更高)可能導致錯誤或不被支持」。 Caveat emptor。

  7. 編譯器有足夠的能力來內聯像 strconv.ParseInt 的複雜函數。作為一個實驗,你可以嘗試去掉 //go:noinline 注釋,使用 -gcflags=-m=2 編譯後觀察。

  8. race.Enable 表達式是通過傳遞給 go 工具的 -race 參數控制的一個常量。對於普通編譯,它的值是 false,此時編譯器可以完全省略代碼路徑。

via: https://dave.cheney.net/2020/05/02/mid-stack-inlining-in-go

作者:Dave Cheney 選題:lujun9972 譯者:lxbwolf 校對:wxy

本文由 LCTT 原創編譯,Linux中國 榮譽推出


本文轉載來自 Linux 中國: https://github.com/Linux-CN/archive

對這篇文章感覺如何?

太棒了
0
不錯
0
愛死了
0
不太好
0
感覺很糟
0
雨落清風。心向陽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

    More in:Linux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