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中國

除了操作系統,openEuler 還可以是什麼

openEuler 是什麼?在 2019 年 7 月 19 日,華為宣布要在年底正式開源 openEuler 操作系統;在半年後的 12 月 31 日,華為正式開源了 openEuler 操作系統,邀請社區開發者共同來貢獻。

一年後,截止到 2020 年12 月 25日,openEuler 已經擁有了 3 萬社區用戶,2 萬多個合入的 拉取請求 Pull Request ,2000 多名社區貢獻者,7032 款社區軟體,75 個特別興趣組(SIG)以及 7 個商業發行版。不僅如此,openEuler 還在系統主體之外,開源了虛擬化平台 StratoVirt、容器引擎 iSula 等重量級軟體。

openEuler 是發行版,還是...

和其他發行版不同,openEuler 的開場並不是以發行版開場的,而是從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開始的——「操作系統有創新么?」。這個答案是肯定的,近些年來,無論是內核的架構還是應用組織的方式,都在不斷的發生著創新和變化。但這些創新又好似離我們很遙遠,也沒有聽到誰在實際生產環境中應用。這背後不是開發者的不努力,而是操作系統開發和交付的問題。

openEuler 技術委員會主席胡欣蔚拿線下的物流供應鏈舉例,一條供應鏈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包含了所有與滿足客戶需求相關的環節,從生產、運輸、倉儲、零售一直到最終的顧客,而與之類比的軟體開發供應鏈,則由軟體組成的相互依賴(構建、運行、代碼的複製粘貼、定製化)形成的複雜關係網路被稱為軟體供應鏈。過去的開源軟體把軟體的交付終結於某一個特定的發行版,這帶來了一些便利,簡化了供應鏈的管理,相應的,也為軟體開發的整體流程帶來了單點故障的可能。

openEuler 技術委員會主席胡欣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openEuler 不是先做操作系統,而是先對軟體開發供應鏈進行梳理,並將整個供應鏈梳理開源出來,讓開發者的軟體可以更好的交付給用戶,讓用戶可以更好的把需求反饋到開源軟體的上游社區。整個生態中開發者的需求、用戶的需求都可以在這個供應鏈中得到滿足。

而也正是這樣的供應鏈,為 openEuler 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各個開源社區、合作夥伴,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結合所在的行業和領域,打造出一款專精於領域的發行版。

不僅如此,供應鏈的思維,也讓胡欣蔚可以重新思考雲原生這個問題——「只有雲才需要雲原生么?」,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所有的數字化轉型領域,都會需要雲原生的這些特性。如何讓這些邊緣計算設備、端設備享受到雲原生中的交付、迭代的性能,也是 openEuler 在關注的。openEuler 所特有的供應鏈,讓操作系統的打包和精簡變的更簡單,可以根據設備不同的類型、場景整合出適合相應場景的操作系統,從而讓這些新特性,可以不只交付給雲,更可以交付給邊和端,雲邊端一體為行業和業務創造價值。

openEuler 是操作系統,還是....

openEuler 廣為人知的是一個新的發行版,一個 Linux 操作系統,但對於 openEuler 自己來說,操作系統不過是一個創新的產品的承載平台。在胡欣蔚來看,如果一個平台沒有創新,則這個平台沒有未來;如果一個創新沒有好的平台去落地,那這個創新不過是無根浮萍,毫無意義。對於開發者來說,openEuler 就是這樣一個孵化和培養創新的平台

胡欣蔚做了個比喻,「openEuler 就是 Apache 基金會 + CentOS 操作系統」。 CentOS 操作系統是一個著名的伺服器系統,而 Apache 基金會是一個非常善於對新項目進行培育的基金會。openEuler 的操作系統,只是為了讓創新可以有一個落地的平台,讓創新有價值,而 openEuler 背後,是一個創新的平台、一個創新的土壤。

在這片土壤中,誕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同時有具備使用價值的特性,比如跟隨 openEuler 一同開源的 A-Tune,將 AI 的技術引入到系統的調教和優化過程中,用機器智能進行優化;比如開源的容器引擎 iSula ,讓容器的運行可以更加的輕量和簡單,從過去的只能運行於 x86 伺服器,到現在可以應用在不同的邊緣計算設備;比如 Bisheng JDK ,基於 specjbb 基準測試,相對 openJDK 性能提升了 20%;比如 StratoVirt,是基於 rust 語言開發的輕量級虛擬機,相對 QEMU 資源佔用減少了80%,啟動速度提升了 10 倍。

這些小的創新,讓 openEuler 從一個普通的發行版,變成了一個遠超過去的操作系統;而 openEuler 的孵化機制,可以讓更多的有用的特性,從需求的收集,到發布到用戶端,更加快速和方便。

行業在演進,操作系統和應用之間的分界線,開始變的更加的模糊,操作系統要做什麼?應用要做什麼?很難有一個一概而論的回答,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什麼樣的變更,都是希望這個行業可以有更大的進展,每一個行業中的開發者,都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更加核心的業務邏輯的開發。

openEuler 是軟體,還是....

openEuler 不僅僅是一款軟體產品,為什麼 openEuler 會出現?有了數百款發行版的 Linux 世界,真的缺這樣一款操作系統么?

答案是肯定的。

提及 openEuler 的誕生,胡欣蔚回顧了自己的過去,早在 2013 年,他就開始參與 ARM 伺服器的構建,彼時 Linus Torvalds 對於 ARM v7 架構的評價剛剛過去不久,ARM 晶元應用在通用計算領域也只是剛剛開始,整個行業方興未艾。他通過研究發現,整個行業的操作系統都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只適配於自家的晶元和計算平台,這使得應用開發者在開發的時候,需要根據不同的晶元來進行適配,大大的降低了開發者的效率,將更多的精力放在適配,而不是業務邏輯的研發上。

在他看來,這樣薄的操作系統,無法為業務創新和行業的創新提供價值,而想要促進行業的前進,操作系統的變厚、變強是必不可少的,必須要像 x86 伺服器一樣,一個版本足以支撐所有廠商的 ARM 伺服器,才能真正的促進 ARM 在通用計算領域的蓬勃發展。

也正是因為從那時開始的努力,經過了多年的耕耘,如今在 openEuler 上可以有所收穫,當年的選擇也無疑是正確的。如今的 openEuler 可以完美的運行在華為自家的鯤鵬處理器上,更是可以支撐多家的 ARM 伺服器。不僅如此,一些科研院所,比如國科大的「一生一芯」項目,也被 openEuler 很好的支持了。對於開發者來說,使用的是 RISC-V 架構的晶元,也可以完美的支持 openEuler。未來,openEuler 將會從系統軟體的角度,打通不同算力,讓軟體開發者可以在一個更加簡單的操作系統之上,進行技術的創新。

openEuler 還可以是什麼?

openEuler 的過去,是我們熟悉的 Linux 發行版,是我們所不熟悉的創新平台。而未來,openEuler 可能是什麼?

胡欣蔚也向我們介紹了他的一些想法,在未來,openEuler 會在當前已有的基礎之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普通開發者、廠商所無法實現的特性。比如在操作系統層面,提供秒級內核切換能力,讓那些過去不敢升級、不願升級內核的老舊系統,可以通過 openEuler 提供的特性,實現秒級的內核切換。在系統幾乎不受影響的情況下,完成底層內核的切換,讓老系統也可以享受到新內核提供的特性。也會花更多的精力,在 openEuler 社區的治理上,讓 openEuler 社區可以有更多的用戶,以及更多的開發者,讓 openEuler 造福更多的企業和個人用戶。

未來,openEuler 會出現在我們所熟悉的雲計算和邊緣計算上,到時候,我們再來看看,openEuler 還可以是什麼。


本文轉載來自 Linux 中國: https://github.com/Linux-CN/archive

對這篇文章感覺如何?

太棒了
0
不錯
0
愛死了
0
不太好
0
感覺很糟
0
雨落清風。心向陽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reply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

    此站點使用Akismet來減少垃圾評論。了解我們如何處理您的評論數據

    More in:Linux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