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被棄之探:開源的壟斷才是好壟斷
微軟IE即將壽終正寢。一系列的瀏覽器技術改進、一系列的廣告營銷活動,一切都未能挽救已有20多年歷史的IE的命運。運行卡頓、網頁顯示Bug多多、進程不時崩潰,IE的負面形象已成為微軟背負的枷鎖。不堪重負的微軟終於決定,放棄這一伴隨許多年輕人長大的瀏覽器品牌。
對於IE自身存在的問題,業內已有許多討論。確實,IE需要承擔得太多。為了兼容性,微軟需要讓IE去支持互聯網發展早期的許多網頁技術。原因很簡單:很多企業內網中仍有不少基於過時技術開發的服務,而說服這些企業投資升級這些服務,使其支持最新的網頁技術,這難度很大。而為了確保後向兼容,IE只能變得更複雜,當然也就更容易出現問題。
技術只是因素之一,而導致IE最終無法跟上網頁技術的發展潮流,原因更多地在於微軟的策略問題。
IE誕生於互聯網發展的早期。彼時,網頁瀏覽器的開發成本很高,軟體公司需要自行開發瀏覽器內核和腳本引擎,同時也要自行設計各種人機互動功能和界面。這樣的工作非微軟和網景等大公司無以完成。在90年代與網景的撕逼戰中,IE是最終勝出者。這意味著,IE所採用的一系列微軟私有技術都獲得了溫和的生存土壤,而微軟可以優哉游哉地慢慢改進瀏覽器技術,享受著壟斷(或者更委婉的說法,「市場主導地位」)帶來的紅利。
與其他任何壟斷一樣,IE的創新速度非常緩慢。畢竟,在「創新者困境」中,沒有任何領先的公司會去主動變革自己。2005年左右,繼承自網景的火狐瀏覽器開始與微軟展開新一輪爭奪。微軟面對這一競爭仍然遊刃有餘,牢牢把握著主流用戶群體,將火狐壓縮在極客和技術工作者這一市場。不過,火狐賴以成功的重要因素:開源,正是IE隨後逐漸失去競爭優勢的一半原因。
那麼另一半原因是什麼?簡單地說,這就是其他巨頭的到來。行業巨頭+開源模式,這帶來了另一種「市場主導地位」。
谷歌於2008年推出了Chrome瀏覽器。從一開始,Chrome瀏覽器就基於開源的WebKit引擎。隨後,谷歌對瀏覽器的優化也包括對WebKit引擎的優化。在谷歌的大力投資之下,變得更好的不只是Chrome瀏覽器,也包括了WebKit。
隨著開源的瀏覽器內核、JavaScript引擎,以及其他瀏覽器模塊的發展,當代瀏覽器的開發呈現出模塊化的趨勢。這意味著,只要遵守開源協議,任何開發者都可以使用這些模塊。開發者甚至只需設計自己的界面和標誌,並拿出一些獨創的小功能,即可推出一款新的瀏覽器產品。
在這樣的情況下,瀏覽器開發的時間周期從90年代的按年計算下降至目前的按月計算,甚至按天計算。而對於瀏覽器基本的功能和性能,例如網頁渲染速度和JavaScript腳本運行速度,開發者毫無疑問會傾向於選擇市面上最優秀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WebKit成為了當然的選擇。
大大小小的軟體公司和互聯網公司也有動機去開發自主品牌瀏覽器。瀏覽器是普通用戶的上網入口,可以衍生出多種商業模式,並帶來不菲的收益。例如,瀏覽器的默認登錄頁面可以提供上網導航服務,而默認搜索引擎既可以推動自主搜索引擎產品的發展,也可以通過為主流搜索引擎導入流量來獲得收入。實際上,瀏覽器是互聯網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
市場環境如此,而谷歌不失時機地投資WebKit恰好滿足了市場需求。開源的WebKit聚集了一批瀏覽器開發商。例如,國內常見的360、搜狗和遨遊等瀏覽器都集成了WebKit內核。而在國外,Opera也於2013年放棄了自主內核,倒向了WebKit陣營。通過控制瀏覽器內核,谷歌實際上已經主導了當代瀏覽器技術的發展。
近期美國科技圈的一種論調是,谷歌正在成為新的微軟。但同樣是「市場主導地位」,谷歌的做法要比微軟高出幾個段位。瀏覽器內核開發耗費的時間、精力和資金巨大,因此即使已經開源,獨立開發者和小公司仍然很難對這樣的產品做出突破。通過這種開源產品去主導市場,充分調動市場各方的參與熱情為己所用,遠比通過私有技術去主導市場更高明。
毫無疑問谷歌已經諳熟此道,而移動操作系統市場的Android就是另一個很好的案例。微軟正在開發新的瀏覽器Project Spartan。而在缺乏生態圈配合的情況下,這款瀏覽器能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仍值得懷疑。或許,這款瀏覽器未來的命運可能會類似叫好不叫座的Windows Phone,在Android的重壓下步履艱難。
本文轉載來自 Linux 中國: https://github.com/Linux-CN/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