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非技術人員對 GNOME 項目使用 GitLab 的感受
「您的 GitLab 是什麼?」這是我在 GNOME 基金會工作的第一天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之一,該基金會是支持 GNOME 項目(包括桌面環境、GTK 和 GStreamer)的非盈利組織。此人問的是我在 GNOME 的 GitLab 實例上的用戶名。我在 GNOME 期間,經常有人要求我提供我的 GitLab。
我們使用 GitLab 進行幾乎所有操作。通常情況下,我會收到一些 提案 和參考錯誤報告,有時還需要修改文件。我不是以開發人員或系統管理員的身份進行此操作的。我參與了「參與度、包容性和多樣性(I&D)」團隊。我為 GNOME 朋友們撰寫新聞通訊,並採訪該項目的貢獻者。我為 GNOME 活動提供贊助。我不寫代碼,但我每天都使用 GitLab。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GNOME 項目的管理採用了各種方式。該項目的不同部分使用不同的系統來跟蹤代碼更改、協作以及作為項目和社交空間共享信息。但是,該項目決定,它需要更加地一體化,這從構思到完成大約花費了一年的時間。
GNOME 希望切換到單個工具供整個社區使用的原因很多。外部項目與 GNOME 息息相關,並為它們提供更簡單的與資源交互的方式對於項目至關重要,無論是支持社區還是發展生態系統。我們還希望更好地跟蹤 GNOME 的指標,即貢獻者的數量、貢獻的類型和數量以及項目不同部分的開發進度。
當需要選擇一種協作工具時,我們考慮了我們需要的東西。最重要的要求之一是它必須由 GNOME 社區託管。由第三方託管並不是一種選擇,因此像 GitHub 和 Atlassian 這樣的服務就不在考慮之中。而且,當然了,它必須是自由軟體。很快,唯一真正的競爭者出現了,它就是 GitLab。我們希望確保進行貢獻很容易。GitLab 具有諸如單點登錄的功能,該功能允許人們使用 GitHub、Google、GitLab.com 和 GNOME 帳戶登錄。
我們認為 GitLab 是一條出路,我們開始從許多工具遷移到單個工具。GNOME 董事會成員 Carlos Soriano 領導這項改變。在 GitLab 和 GNOME 社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於 2018 年 5 月完成了該過程。
人們非常希望遷移到 GitLab 有助於社區的發展,並使貢獻更加容易。由於 GNOME 以前使用了許多不同的工具,包括 Bugzilla 和 CGit,因此很難定量地評估這次切換對貢獻量的影響。但是,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跟蹤一些統計數據,例如在 2018 年 6 月至 2018 年 11 月之間關閉了近 10,000 個提案,合併了 7,085 個合併請求。人們感到社區在發展壯大,越來越受歡迎,而且貢獻實際上也更加容易。
人們因不同的原因而開始使用自由軟體,重要的是,可以通過為需要軟體的人提供更好的資源和更多的支持來公平競爭。Git 作為一種工具已被廣泛使用,並且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這些技能來參與到自由軟體當中。自託管的 GitLab 提供了將 Git 的熟悉度與 GitLab 提供的功能豐富、用戶友好的環境相結合的絕佳機會。
切換到 GitLab 已經一年多了,變化確實很明顯。持續集成(CI)為開發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並且已經完全集成到 GNOME 的幾乎每個部分當中。不進行代碼開發的團隊也轉而使用 GitLab 生態系統進行工作。無論是使用問題跟蹤來管理分配的任務,還是使用版本控制來共享和管理資產,就連「參與度、包容性和多樣性(I&D)」這樣的團隊都已經使用了 GitLab。
一個社區,即使是一個正在開發的自由軟體,也很難適應新技術或新工具。在類似 GNOME 的情況下,這尤其困難,該項目最近已經 22 歲了。像 GNOME 這樣經過了 20 多年建設的項目,太多的人和組織使用了太多的部件,但遷移工作之所以能實現,這要歸功於 GNOME 社區的辛勤工作和 GitLab 的慷慨幫助。
在為使用 Git 進行版本控制的項目工作時,我發現很方便。這是一個令人感覺舒適和熟悉的系統,是一個在工作場所和愛好項目之間保持一致的工具。作為 GNOME 社區的新成員,能夠參與並使用 GitLab 真是太好了。作為社區建設者,看到這樣結果是令人鼓舞的:越來越多的相關項目加入並進入生態系統;新的貢獻者和社區成員對該項目做出了首次貢獻;以及增強了衡量我們正在做的工作以了解其成功和成功的能力。
如此多的做著完全不同的事情(例如他們正在從事的不同工作以及所使用的不同技能)的團隊同意彙集在一個工具上(尤其是被認為是跨開源的標準工具),這一點很棒。作為 GNOME 的貢獻者,我真的非常感謝我們使用了 GitLab。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19/10/how-gnome-uses-git
作者:Molly de Blanc 選題:lujun9972 譯者:wxy 校對:wxy
本文轉載來自 Linux 中國: https://github.com/Linux-CN/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