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 Xedit 文本編輯器的實用功能
X11 圖形伺服器由 X.org 發布,它有一些象徵性的應用來展示如何使用它提供的工具進行編程。這些應用包括從 TWM 桌面到愚蠢但催眠的 Xeyes。它還包括一個名為 Xedit 的文本編輯器,它是一個看似簡單的應用,卻有足夠的隱藏功能,使其成為一個嚴肅的編輯器。
安裝 Xedit
如果你使用的是 Linux 或 BSD,你可以從你的發行版軟體倉庫或 ports 樹中安裝 Xedit。它有時會出現在一個名為 X11-apps 的軟體包中,與其他 X11 應用捆綁在一起。
在 macOS 上,你可以安裝 XQuartz,它提供了 Xedit、Xeyes 和其他一些小程序(以及一個 X11 圖形伺服器)。
啟動 Xedit
如果它被列在你的應用菜單的話,你可以從中啟動 Xedit。儘管它絕對是一個 GUI 應用,但有些發行版將它視為命令而不是 GUI 應用,所以它可能不會被列在應用菜單中。這時,你可以從終端啟動 Xedit。如果你輸入 xedit &
來啟動應用,它就會啟動一個空的 Xedit 編輯器,可以隨時輸入。如果你在輸入啟動命令的同時輸入一個現有的文件名,Xedit 啟動時會將文件載入到緩衝區。
$ xedit example.txt &
![Xedit](/data/attachment/album/202012/18/075954khv06hczvmexaz68.jpg "Xedit")
載入文件
在打開的 Xedit 實例中,你可以在頂部文本輸入框中輸入文件的路徑來載入文件。點擊 Load 按鈕(在文本輸入框的左邊),將文件讀入 Xedit 窗口。
![Load Xedit](/data/attachment/album/202012/18/075955jonew2et22szreiw.jpg "Load Xedit")
你可以同時打開多個文件。當一個文件被載入時,它將獲取焦點並出現在你的主 Xedit 緩衝區(主窗口中的大文本輸入框),並將任何現有的文件切換到一個隱藏的緩衝區。
你可以使用組合鍵在緩衝區之間切換,這對 Emacs 用戶而言很熟悉,但對其他用戶會感到困惑。首先,按下 Ctrl+X
。放開然後按 Ctrl+B
。
組合鍵
一開始執行需要連續兩個鍵盤快捷鍵的操作感覺很奇怪,但過了一段時間,你就會習慣。事實上,作為一個經常使用 Emacs 的用戶,我發現複合鍵組合很有節奏感。我很驚訝也很高興地發現,我最喜歡的一些快捷鍵在 Xedit 中也有效。
原來,Xedit 從幾個靈感來源借用了鍵盤快捷鍵。如果你是 Emacs 用戶,你會發現最常見的組合在 Xedit 中有效。例如,C-x C-f
(即 Ctrl+X
後是 Ctrl+F
)可以回到頂部的文本輸入框來載入文件,而 C-x C-s
(Ctrl+X
後是 Ctrl+S
)可以保存文件。令人驚訝的是,C-x 3
甚至可以垂直分割窗口,而 C-x 2
則可以水平分割,C-x 0
或 C-x 1
則可以移除分割。
Emacs 或 Bash 用戶熟悉的編輯命令也適用:
Ctrl+A
移動到行首。Ctrl+E
移至行尾。Alt+B
向後移動一個單詞。Ctrl+B
向後移動一個字元。Ctrl+F
向前移動一個字元。Alt+F
向前移動一個單詞。- `Ctrl+D 刪除下一個字元。
還有更多,它們都在 Xedit 手冊頁面上列出。
使用行編輯模式
Xedit 還含有一個類似 ex
的行編輯器,這對 Vi 和 ed
甚至 sed
用戶應該很熟悉。要進入行編輯模式,按下 Esc
鍵。這將使你處於頂部的文本輸入框,但處於命令模式。編輯命令使用的語法是:行號後面跟著一個命令和參數。
比如說你有這個文本文件:
ed is the standard Unix text editor.
This is line number two.
你決定將第 1 行的 ed
改為 Xedit
。在 Xedit 中,移動到第 1 行,按下 Esc
,然後輸入 .,s/ed/Xedit/
。
Xedit is the standard Unix text editor.
This is line number two.
不用將游標移到下一行,你可以將 two
改為 the second
。按下 Esc
,然後輸入 2,s/two/the second/
。
各種命令和有效的參數在 Xedit 的手冊頁中列出。
簡單但穩定
Xedit 並不算好看,它很簡單,沒有菜單可言,但它借鑒了一些最好的 Unix 編輯器的流行的便利性。下次你在尋找新的編輯器時,不妨試試 Xedit。
via: https://opensource.com/article/20/12/xedit
作者:Seth Kenlon 選題:lujun9972 譯者:geekpi 校對:wxy
本文轉載來自 Linux 中國: https://github.com/Linux-CN/archive